经常去山里面钓鱼的钓友一定对溪石斑不会陌生,在印象中,溪石斑的体色偏深,但还不至于深成黑色。在今年五月份,有位重庆钓友在发布的视频中晒出了一条令人震惊的溪石斑。视频的开头先展示了他所在的钓点,这是一处隐藏在群山之中的溪流,四周不见森林,全是石头岩壁。
![]()
真正让这段视频引爆网络的并不是钓点的景色,而是钓友展示的一条很稀奇的溪石斑。这条溪石斑全身上下都是黑色的,并且黑得发亮,像是由青铜制作而成的雕塑。这条鱼头部是锥形,尾鳍则是深叉形,鱼嘴长得很厚实,嘴周围隐约可见几根短小的触须,这些特征都是溪石斑的特征。当钓友捏住它的时候,可以看到它把自己的背鳍竖得像船帆一样。
![]()
后来钓友又展示了自己当天的全部渔获,他钓了满满一筐的溪石斑,其中竟有超过一半都呈现出类似的黑化特征,只是没有那么黑,它们的体色虽然深,但仍然能看出溪石斑的斑纹,而最初展示的那条溪石斑已经黑到看不到斑纹了。
![]()
视频发布后,迅速引发了网友们的讨论。评论区出现了很多脑洞大开的猜测。有网友说这鱼怕不是从煤矿里游出来的吧?还有网友说它是非洲来的鱼吗?最后有网友说这是极其罕见的乌黑型溪石斑,在市场上根本买不到,只有在极少数水质特殊的山溪里才能遇到。尽管这一说法的真实性不能确定,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条纯黑的溪石斑确实刷新了人们对溪石斑的认知。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条溪石斑出现了黑化的现象?
![]()
溪石斑体色变黑是一种比较复杂的生理现象,可能由很多个因素引起的。比如在自然环境中,光照强度是影响鱼类体色的关键因素。当溪石斑长期栖息在光照不足的深潭、岩缝或浑浊水域时,它黑色素细胞的活性会大大增强。有研究表明,当鱼类在持续低光环境栖息30天后,它的黑色素沉积量可增加50%以上,这种为适应环境而出现的变化有助于鱼类在弱光环境中隐藏自己,以减少被捕食者发现的概率。
![]()
另外,某些水域中会含有铁、锰等金属离子,这些金属离子容易吸附在鱼体表面的粘液和鳞片间隙。长期栖息在这样的环境中,会让鱼的鳞片表面形成矿物层,让鱼的体色呈现出非常深的颜色。如果水中的重金属超标,那鱼可能出现病理性黑变,此时黑色素代谢会变乱,并出现其它中毒症状,比如鳃部损伤、行为异常等。
![]()
寄生虫感染也会导致鱼类体色出现异常。比如复口吸虫的幼虫在入侵鱼类的真皮层后,会引发局部炎症反应,刺激黑色素细胞异常聚集,导致感染区域的黑色素浓度提高好多倍。不过,此类黑变通常表现为不规则斑块状,而非全身均匀变黑。
最后就是遗传了,在某些与世隔绝的山涧溪流中,溪石斑可能会进化出黑化种群。比如在广西凤山地下河的溪石斑种群中,有接近80%的溪石斑携带MC1R受体的突变基因,该基因会让鱼体持续产出大量黑色素,让鱼呈现出深黑色。
![]()
总之,这条黑色溪石斑之所以引发广泛关注,正是因为它颠覆了大家对于溪石斑的认知。在自然界中,生物总会以出人意料的方式适应环境,而这条黑色溪石斑的出现或许正是为适应环境而出现的奇特生物。它的出现不仅提醒我们水域生态的复杂性,也暗示某些特殊环境中可能隐藏着尚未被科学记录的鱼类变异现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