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钓鱼这事儿,看起来挺简单,就是坐在水边等鱼上钩,可对那些七十岁以上的老人来说,坚持下来还真能带来不少实际变化。国内有老年研究中心做过跟踪调查,把老人分成几组:每周钓鱼三次以上的、偶尔钓的和从来不钓的。
七年下来,第一组老人在心理健康得分上明显高出一截,失眠、情绪低落和不安的发生率低了不少。为什么会这样?钓鱼虽然不费大力气,但它要求人保持专注。
老人盯着浮标,一坐就是半天,这锻炼了注意力。比起在家刷手机或看电视的老人,他们不容易分心,脑子转得更灵活。国外也有类似研究,比如美国一些社区调查显示,钓鱼爱好者中,七十岁后认知功能下降的速度慢了点,因为这项活动结合了耐心和即时反应。
![]()
钓鱼不是剧烈运动,可它让老人动起来,甩竿、收线、走位,这些小动作加起来,维持了身体协调性。手眼配合好了,日常生活中绊倒的风险就小了。
再说户外环境的影响。钓鱼总得去水边、公园或水库,这些地方空气新鲜,阳光充足。老人每天至少晒半小时太阳,体内维生素D合成增加。研究表明,六十岁以上的人如果维生素D水平低,骨质疏松几率高,可钓鱼老人因为常出门,钙吸收更好。
国内一项针对老年人的调查发现,坚持户外低强度活动的老人,骨密度比室内久坐的强20%左右。钓鱼还带点体力活儿,背装备、弯腰取饵,帮他们保持肌肉力量,尤其是上肢和核心部位。
![]()
七十岁后,很多老人腿脚不灵便,但钓鱼组的老人,下肢循环也好点,因为他们不会一整天窝着不动。
饮食这块也得提提。爱钓鱼的老人往往吃鱼次数多,自己钓上来的鱼新鲜,加工简单,不加防腐剂。鱼肉里有优质蛋白和欧米伽-3脂肪酸,对心脑血管有保护作用。研究显示,每周吃两次鱼的人,心血管问题风险降20%到30%。
这些老人血脂控制得不错,中风几率低。不是说他们饮食完美,但比只吃红肉的老人健康点。钓鱼让他们养成规律进食的习惯,早起出门钓鱼,中午带鱼回家做饭,生活节奏稳了。
![]()
精神层面变化更大。退休后,很多老人觉得空虚,社交圈小,子女不在身边,容易闷出毛病。可钓鱼老人有钓友圈子,大家凑一起聊钓技、比鱼获,日子有盼头。心理门诊数据表明,钓鱼老人社交活跃,情绪稳定,免疫力跟着上去了。
当然,钓鱼不是万能药。有些老人钓太久,不注意补水或防晒,容易出问题,比如脱水或腰疼。但整体看,坚持适度的老人,七十岁后身体机能滑坡慢。国内一份报告指出,这种活动综合了运动、日晒和社交,对老年慢病控制有积极效果。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