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未采购中国歼-10C战斗机的原因涉及政治、战略与经济多重博弈,其国防困境不能简单归因于单一装备缺失。结合当前局势分析如下:伊朗未选择歼-10C的核心原因;政治站队优先,伊朗将俄罗斯视为对抗西方的核心盟友,采购苏-35被赋予“抵抗轴心”阵营联合的政治意义。在俄乌冲突背景下,伊朗通过军购强化与俄战略绑定,换取能源、安全领域支持。
重型战机需求导向:伊朗国土面积大(164万平方公里),需长航程、大载弹量战机覆盖战略要地。苏-35作战半径达1500公里,载弹量8吨,优于歼-10C(半径1200公里,载弹量6吨),更适合伊朗国土防御需求。中国对中东平衡策略:中国为避免刺激沙特等传统合作伙伴,未主动向伊朗推销歼-10C。沙特是中国最大中东原油供应国(占进口量16%),而伊朗与沙特存在教派对立,中国选择“谨慎中立”。
俄制装备交付困境加剧被动
承诺装备交付状态对伊朗影响
苏-35 拖延4年未交付F-14机队老化严重,60%战机无法升空作战
S-400防空系统 合同搁置现有防空网拦截率不足30%
伊朗原计划2023年接收苏-35,但因俄优先供应乌战场,至今未交付,导致其空军主力仍依赖1970年代的F-14战机。2025年6月以色列空袭中,伊朗老式防空系统未能有效拦截F-35隐身战机,本土军事设施遭重创。
中国武器的潜在战略价值,若装备歼-10C的防御效能、制空能力提升:歼-10C搭载有源相控阵雷达与霹雳-15导弹(射程200公里),可压制以色列F-16I,但对F-35隐身战机仍处劣势。体系作战短板:缺乏预警机、数据链支持的单机作战效果有限(埃及歼-10C依托中国体系才形成战斗力)。现实替代方案浮现:伊朗已转向洽谈采购中巴合研的“枭龙”Block3战机,因其性价比高(单价2500万美元)且交付周期短,可快速补充机队缺口。
地缘博弈下的深层困境,支付能力受限:伊朗受制裁外汇储备枯竭,中国要求军购现金支付,而俄接受石油易货贸易。战略短视代价:2020年联合国解禁后犹豫不决,错失采购窗口期。若及时引进歼-10C+红旗-9防空系统组合,可构建基础区域拒止能力。中美俄三角制约:中国不愿因对伊军售触发美国次级制裁,影响科技产业命脉。
单一装备无法扭转战略失衡,伊朗挨打的根本原因在于:国防现代化滞后:长期依赖老旧装备,未建成信息化作战体系;大国博弈牺牲品:在俄美间摇摆错失机遇,俄交付能力崩塌致安全真空;地缘孤立加剧:中东逊尼派国家与以色列联合围堵,缺乏战略纵深。即便拥有歼-10C,若无体系支撑和地区盟友协同,仍难抵挡系统性空袭。当前伊朗转向枭龙战机是务实选择,但解决安全困局需跳出“装备依赖”,重构地区战略平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