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不仅是托举理想获得巅峰霞光,更是守护深谷里的生命根系,在人间烟火里踏实行走。」
“工作压力再大,学习再忙,都要好好吃饭。”
“难过委屈了,千万别一个人扛着。”
“别嫌阿姨啰唆啊,真的是有太多的放心不下……”
延边大学2025届毕业典礼上,在学术盛装与学位领彩交织中,出现了一抹纯净的白色工装——食堂阿姨刘晓梅,登上毕业典礼的舞台,缓缓说出句句叮咛。
晓梅阿姨在无数个四年如一日的工作中,默默注视、守望,并参与着学生们的成长。叮咛中没有华丽修辞的高远期许,而是由最简单的语句和东北方言组成的“大白话”。朴素的生活絮语回归日常关怀,打破了传统仪式的精英话语垄断。
(网友们在看完刘晓梅阿姨演讲后的感受)
当刘晓梅阿姨在演讲台上被聆听,当后勤群体集体走上舞台被看见,当普通劳动者的温暖微光进入主流叙事。劳动者的育人价值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彰显,社会的文明厚度与人性温度也在此刻清晰映现。
从教室到食堂,从学术到生活,育人的场域、内容与主体都在悄然改变。这次“破圈”,映照出“育人”本质的回归,也松动着对于“价值”的固有定义。
我们回应这份叮咛,是迎接劳动者被看见的时代晨曦,也是在领悟“无用之用”的生命本真。
以关怀守护,拥抱生命在场
刘晓梅阿姨的每一句叮咛,都源于她与学生们朝夕相处的点滴。透过档口玻璃,她看到了学生深夜加菜时疲惫却坚定的眼神,发现了他们从稚嫩到目光坚定从容的蜕变。
她在细微处体察着孩子们的成长,在三餐的烟火气中传递着最朴素的关怀,在默默陪伴中守护一届又一届学生。有已经毕业了的网友感慨,“离了食堂阿姨,谁还把我当小孩”。
典礼会场中的毕业生的落泪、线上屏幕前无数网友的动容,远不止于感动。情感的自然流露,是被一种久违的、具象化的人文关怀所触碰后,柔软防御的松动。这背后,是内心深处的缺失与焦虑,映照出我们共同的生存状态与困境。
(网友抒发自我感受)
在功利主义与成功学话语的强势主导下,人生的价值被过度简化为可量化的事业成就与物质积累。为了追逐这些目标,人们不断挤压时间、空间以及自己,在高强度的生活节奏中,逐渐疏离了生命最基础的需求。
“好好吃饭”、“早点睡觉”这些稀松平常的基本生存状态,如今却成为了难以企及的奢侈。吃饭变成应付温饱的任务,熬夜和不规律作息成为常态。我们只用“高光时刻”来定义价值,却忘记了在平路和低谷中善待自己,渐渐疏离了作为“人”最基础的需求与情感。
(网友对于“好好吃饭”的共情)
在工具理性下,人变为“人脉资源”或“绩效单元”。康德强调,每个人都拥有固有的价值和尊严,应当作为目的本身来尊重,而不是作为达到其他目的的手段。身体不是工具,牺牲健康不是成功的手段,人是需要被关怀的生命体。
“记得按时吃饭,不要老点外卖凑合。”“无论多忙都要好好吃饭,保重身体!”……刘晓梅阿姨短短5分钟的发言,7次提到“吃饭”,承载着具有深厚人文关怀的力量。
这份柴米油盐的“唠叨”和牵挂中,是对精神漂泊和内心焦虑的深切抚慰。回归人与人之间最朴素的情感联结,拥抱生命在场,重拾起关怀自身这个最根本的存在。
从宏大叙事,回归烟火人间
曾经,毕业典礼是由精英主导的仪式,灯光长久聚焦于学术成就和未来目标。权威致辞标定人生航向,哲理金句编织成功图景,将毕业推向再攀高峰的崇高语境。
成功学叙事、精英叙事、苦难叙事掌握着话语体系,充满着权威感与正确性。然而,与真实人生割裂的“正确性”消解了真实性,悬浮的“鼓励”无法缓解焦虑。
把个体价值融入到“星辰大海”的宏大叙事中,人们在崇高语境中反而会陷入更深的迷茫。在离开充满成功期待、却脱离生存土壤的语境后,回归日常生活,依旧找不到应对房租、就业、职场压力的具体答案。
刘晓梅阿姨的“闯入”,改写了这场仪式的话语规则。此刻,台下没有优秀毕业生,也没有待业青年,在阿姨眼中,他们都只是“孩子”。
(网友分享与学校后勤人员的故事)
“在家你们是爸爸妈妈的宝贝,在学校你们是叔叔阿姨的宝贝。”她没有对孩子们寄予厚望,只是嘱咐他们要照顾好身体,因为他阿姨心中的“天之骄子”。
当对仗工整的寄语,被打碎成真诚简单的絮语,当叮咛与致辞拥有同样的分量。宏大叙事被拉回到个体生命的日常,悬浮的典礼回归生活大地上。
中国农业大学63岁校长站立拨穗14小时,给足学生情绪价值。许多校长也都十分配合学生们各种“整活”。拨穗不再有权威等级之分,而是在平等互动中的共同庆祝。
仪式典礼和话语权力的祛魅,不是否定成功,而是回归教育本质。教育的成功,不只是培育社会精英,或是学术成就和就业率的达标,而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真诚的相遇、陪伴与成全。
(孙其信校长在拨穗仪式上配合“显眼包”们整活)
平凡微光中,自有育人星河
食堂阿姨刘晓梅的“登场”,不仅打破了知识权力的等级秩序,还让平凡岗位的声音进入公共表达空间。将聚光灯投向长期隐身的后勤群体,不仅是肯定了后勤人员的付出,更是看到了他们对孩子们的深情。
当这一群体从“幕后”走到“台前”的主流叙事场域,其价值获得公开的致敬,他们的故事、情感、智慧终于被看见。
长久以来,这些支撑校园运转的平凡劳动者在角落里默默付出:后厨中掂锅掌勺的厨师,档口前偶尔“手抖”的食堂阿姨,使校园永远整洁明亮的保洁阿姨,还有无数在我们看不到的角落默默工作的电工师傅、保安大叔、宿管阿姨……
(中山一高中毕业典礼“食堂阿姨站C位”)
在传统认知中,教师是育人的唯一主体,后勤工作常被窄化为功能性的“服务”,其真正价值常被忽视。教室也被当作知识传递的唯一圣殿,其他场域和日常的滋养也常被遗忘。
然而,劳动不能用做饭、清洁、维修等简单概括,它包含着对公共空间的维护、对社会秩序的贡献,以及人与人之间最质朴关怀的精神价值。无数平凡岗位的协同努力,支撑起了社会的和谐运转。劳动的价值,不仅在于其“有用之用”的产出,更在于过程中所蕴含的“无用之用”的情感联结与人文关怀。
(作家金惟纯谈“人工智能时代,哪种人更被需要”)
后勤人员虽然没有高深的学历光环,却以最本分的生活智慧教会学生脚踏实地,以本真的敬业精神示范着责任,以最朴素的情感守护着那些被宏大目标挤压掉的、属于“人”本身的柔软空间。
这场“登台”,完成了后勤工作人员从 “服务者”到 “育人者”的身份重构,撼动了关于“育人”与“价值”的固有认知。
教育当下最紧迫的任务已不是填满知识,而是重建学生对自我生命的关怀能力。他们以平凡的身姿、无声的陪伴实践着朴素的教育,身体力行地参与着“育人”的伟大工程。
(蒋勋关于庄子“无用之用”的解读)
登顶只是一个瞬间,在此之后就要下山、休整、等待和准备下一次上山。在群山间跋涉的时间要远大于在山顶的时间,人生也是一样。
因此,育人不仅是托举理想获得巅峰霞光,更是守护深谷里的生命根系,在人间烟火里踏实行走。
(图片素材源于网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