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MedRobot
转载要求:可以直接转载,请在文首注明来源
在CAOS 2025现场,骨科手术机器人依旧是聚光灯下的焦点。新品发布、展台演示、术式展示,多点技术突破轮番登场,行业热度持续升温。
6月20日下午,CAOS 2025 骨科手术机器人临床应用与创新前沿研讨会如期举行,十余位来自全国多家顶尖医院的骨科专家齐聚一堂,全方位探讨骨科机器人的待提升空间和下一步创新,手术机器人该如何真正实现不可或缺的临床价值?还有哪些临床痛点亟待创新解决?
![]()
这不仅是一场关于临床应用的研讨,更是一场围绕骨科机器人前途命运的深刻探讨。讨论从AI加持到主从遥操,从微创手术到矫形减压,从基于百余台真实案例高复杂度病例的系统复盘,到新一代功能的临床价值,始终聚焦在一个话题——骨科机器人刚刚起步,有大量临床问题亟待创新技术解决,这些决定了它是否具备真正持续的临床生命力
# 从理念到实操,专家共绘骨科机器人落地全景图
在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演讲中,多位骨科专家围绕机器人手术的真实落点展开探讨。从AI赋能到术式协同,从复杂病例到系统落地,勾勒出骨科手术机器人正从“有用”走向“好用”的关键路径。
![]()
▲唐佩福院士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唐佩福院士指出,传统骨折治疗面临“看不清、接不准、创伤大”的三重难题,严重影响术后恢复与愈合。智能骨科机器人系统通过导航技术、AI算法与精准操作,结合“健侧镜像复位理论”和新型骨折分型标准,已在复杂骨盆骨折中实现微创下的精准复位,规避了开放手术的高风险。他进一步提出,未来骨科手术将以“智能手术床”为核心,构建由AI、机器人、影像系统共同组成的“智慧手术室”生态,全面推动手术从技术创新走向系统协同
![]()
▲李危石教授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李危石教授展示了“脊柱椎板自主适切机器人”的研究进展。该系统具备力反馈与自适应算法,可动态识别组织状态并实时调整切削路径,从而大幅降低神经损伤风险。他表示:“自主化将是骨科机器人的终极进化方向。
![]()
▲陈华江教授
上海长征医院陈华江教授指出,当前脊柱手术机器人正通过“执行端主动化、感知端实时化、系统端融合化”的三项升级,解决传统系统“规划不准、配准慢、术式受限”的问题。在颈椎融合、翻修手术、骨水泥注入等应用中,结合术中导航与高速磨钻,可进一步提升精度与安全性。同时,其团队还构建了影像大数据模型,实现Vaccaro分级自动评估和生成式报告,为术式标准化提供辅助支撑。
![]()
▲曾建成教授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曾建成教授提出“机器人+OLIF”的术式融合模式。通过机器人建立通道、OLIF融合器完成微创植入,可在腰椎手术中同时实现“出血少、恢复快、融合率高”的三重提升。他指出,超融合系统将机器人与术中影像设备形成联动,创造了“1+1>2”的临床价值
![]()
▲殷国勇教授
江苏省人民医院殷国勇教授则从全流程系统角度出发,介绍了团队在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方面的探索。他们自主研发的主从式机器人系统,结合AI分割、塌陷识别、CT自动配准技术,以及自研的椎体扩张器与钛合金内骨支架,形成一整套自动化植入解决方案,显著提升了恢复率并降低塌陷复发风险。
![]()
▲移平教授
中日友好医院移平教授分享了CBT螺钉技术在骨质疏松与翻修手术中的应用挑战。传统徒手进钉存在进针点定位难、角度容错低、术中风险高等问题。借助机器人进行3D图像规划与精确执行,可实现亚毫米级精度,大幅提升稳定性。结合AI实时骨密度识别与多节段路径自动规划,这一技术有望进一步标准化,拓展在复杂病例中的使用边界。
![]()
▲庞清江教授
宁波市第二医院庞清江教授带来了超百台骨科机器人手术的临床数据。他指出,医生真正关心的问题不只是技术能不能实现,而是:流程是否简洁?学习曲线是否陡峭?系统是否能适配复杂解剖?他认为,从“有用”到“好用”,关键在于系统是否真正解决了术者的负担。超融合机器人从单设备走向整合生态的路径,正是对这一需求的回应。
![]()
▲郑帅教授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郑帅教授强调,AI技术正在实实在在进入术中操作环节。他分享了机器人在寰枢椎、S2AI螺钉、侧弯矫形等复杂术式中落地应用,达到亚毫米级精度。未来通过模块化设计,系统有望覆盖减压、截骨等更多流程,推动骨科手术的智能化、精准化进程。
# 从问题出发,看骨科机器人未来四大方向
如果说术中技术能力决定了机器人“能做什么”,那么系统协同与成本控制,则决定了它能否真正“推广使用”。
在研讨会的高峰对话环节,江苏省人民医院殷国勇教授主持讨论,聚焦两个最现实的问题:一是使用成本是否可控,二是医生与系统的协作是否顺畅
这也是多数医院当前面临的共性难题:机器人手术不是不能做,而是能否“值得做”。在医保支付、手术效率、人员培训、术式通用性等多重因素制约下,骨科机器人的落地过程远比一项技术突破复杂得多。
与会专家的讨论中,逐渐浮现出行业较为一致的趋势判断。骨科机器人未来的价值演进,或将围绕以下四个关键词展开:
- 专科化:围绕脊柱、关节等高需求术式开发“专属型”机器人,避免通用平台在复杂场景下出现适配问题;
- 智能化:提升AI在术中自主决策中的参与度,从“辅助工具”向“半自动搭档”转变;
- 生态化:打通术前影像、术中操作与术后康复,构建从数据到服务的数字闭环;
- 普惠化:推动机器人系统从三甲医院走向区域医疗中心甚至基层医院,真正扩大手术可及性。
与其执着于单点性能突破,不如回到系统逻辑本身:只有当成本与协同同时被看见,骨科机器人才有机会走入主流医疗体系,而不止停留在展示台前。
# 未来数智骨科:医工融合,无界创新
“未来,手术机器人要服务更多专科、更多术式,不是靠单点突破,而是依靠系统协同。”
![]()
▲佗道医疗董事长 程敏博士
手术机器人产业代表程敏博士表示:骨科手术机器人的功能价值远远尚未开发完善。未来需要通过医学专家与产业深度合作,医工融合,打破独立智能手术设备的界限,进行协同创新。
![]()
▲佗道医疗副总裁 张正国先生
佗道医疗副总裁张正国表示,非常看好智能外科发展的未来,但科技企业的价值创造必须要与临床需求紧密结合。希望和各位行业专家一起,投身该领域的开拓与创新,打造真正的中国智造医疗科技企业。佗道医疗将秉持创新理念,积极投身未来智慧外科建设,与各方携手,推动手术机器人发展,为全球医疗事业贡献力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