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互保是这几年比较热的话题,其中原因,其实也不难理解。
但是回到东南互保本身,在朝廷已经明确和各国列强宣战的情况下,东南各省督抚选择拒绝执行朝廷的命令,如果只是从朝廷权威的角度看,当然是挑战了朝廷的权威。
但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结束后,议和仍然需要靠李鸿章这些人,之后收拾河山,维持局面,其实也还是离不开东南互保的这些人。
![]()
从现在人的角度看,慈禧既然明确知道这些人在关键时刻扔下朝廷和他们母子不管,隔岸观火,坐视成败,那就应该秋后算账,把这些人都记在小本本上,过后再挨个算账。
但慈禧并没有这样做,而是做了另外的选择,也就是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并承认东南互保在当时是正确的做法,没有跟着她一起发癫,把全国财赋之地也霍霍完。
这其实也是慈禧比很多统治者高明的地方,她也有上头的时候,也会发癫,但事情过去了,她意识到自己做错了,也会承认错误,虽然最后的罪己诏是以光绪的名义下的,但全国都知道,主事的是她而不是光绪,那么如果做错了,当然也是她的锅,而不是光绪的。
而且,在承认错误之后,很快她也开始改正错误,转变戊戌之变后反对变法、仇视洋人的做法,重启了改革,也就是晚清新政改革,而且主事的也基本上都是参与了东南互保的那些人。
作为一个封建统治者,她的问题当然也是很清楚的,很反动,但她并不蠢,在犯了错误之后,知道承认错误,改正错误,这其实就比很多统治者要强得多了。
尤其还是在变法维新和八国联军这种重大问题上,她在犯了错误之后,没有因为东南互保而感觉自己的权力基础动摇,而是能接受教训,承认错误,改正错误,这是尤其难得的。
相比之下,《大明王朝1566》里的嘉靖,其实有些事情他已经知道问题的根子是出在自己身上,但他仍然选择玩弄权术,让大臣背锅,而他自己则始终都是对的,甚至连大臣都得把“天下无不是的君父”当成自己的基本原则来遵守。
和八国联军打进北京的危机相比,嘉靖遇到的困境其实不算特别难解决,但因为他习惯于玩弄权术,不肯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只能让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下面的人无所适从,每个人都在僵局里寸步难行。
而慈禧虽然一手造成了八国联军侵华,对全国造成了混乱和损失,但在事后能够承认是自己的问题,而没有去责难和处理那些不跟着她一起发癫的大臣,就很不简单了。
很多统治者错误地认为,自己的面子就是权威,所以无论如何自己都不能承认错误,承认错误自己的权威就会受损,统治就不稳固了。
其实恰恰相反,真正自信的统治者反而是敢于承认错误并且改正错误的,这并不会损失权威反而会增加权威。有错不改看上去维护了权威,实际上只是维护了面子,而失去了里子,让其他人看到了你虚弱的一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