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你独自在公共场所享用奶茶时,是否想过杯中可能暗藏致命危机?最高人民法院近日公布的典型案例揭露了令人毛骨悚然的犯罪新手段——利用精神药品实施猥亵。苏州男子马某宇通过医保骗购安眠药后,不仅非法贩卖获利,更将药物掺入奶茶迷晕女性实施侵犯。
无独有偶,浙江武义县罗某因觊觎邻座男生容貌,竟向对方奶茶投入5片安眠药。这两起案件撕开了奶茶安全的伪装,暴露出精神药品滥用背后的社会隐患。
![]()
马某宇案揭示了精神药品从获取到使用的完整犯罪链条。
这名狡猾的罪犯利用亲属医保卡,以代开安眠药为名,在苏州两家医院骗购168片管制药品,包括酒石酸唑吡坦片、艾司唑仑片等国家二类精神药品。更令人发指的是,他明知这些药物可能被用于违法犯罪,仍将1.38克含药粉末以150元价格贩卖给他人。
2024年1月29日,马某宇将药片掺入奶茶诱骗女性饮用,待被害人出现头晕、昏睡症状后,在车库连续实施猥亵。被害人因意识模糊酿成交通事故后才察觉异常,经医院检查报警。
法院最终以贩卖毒品罪、强制猥亵罪数罪并罚,判处其一年四个月有期徒刑。
浙江武义县案例则打破了只有女性需要防范下药的认知误区。
30岁的罗某在网吧发现邻座男生小沈相貌出众,竟趁其如厕时向奶茶吸管投入5片安眠药。幸亏小沈饮用时察觉异物吐出3粒药片报警,才避免严重后果。
办案民警指出:虽然未造成实质侵害,但罗某有猥亵意图并完成投药行为,已构成强制猥亵罪要件。这起案件警示公众:在犯罪者眼中,性别从来不是实施侵害的障碍。
这两起案件暴露出精神药品管理的漏洞与公共场所的安全盲区。医学专家指出,酒石酸唑吡坦片等药物服用后15分钟即会使人失去自主意识,我国《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明确规定,此类药品必须凭处方限量购买。马某宇能多次骗购成功,反映部分医疗机构审核存在疏漏。
![]()
对于普通民众,安全专家建议采取三重防护:首先,确保饮品不离视线,使用瓶口记号等物理防范;其次,在酒吧、网吧等场所,对中途离手的饮料直接弃用;最后,若出现莫名头晕、嗜睡等异常反应,立即报警并保留生物样本。
李较瘦认为,从马某宇的医保骗药到罗某的网吧投药,这些案例都在叩问社会的安全神经。司法机关对两起案件的从严处理,释放出打击新型犯罪的明确信号。当我们享受奶茶带来的愉悦时,别忘了犯罪者可能正将吸管变成作案工具。唯有提高警惕,严厉打击,才能让每个人都能安心地喝下一杯普通奶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