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有一种声音在日本社会悄悄蔓延开来——“我们的城市正在被中国人买走”。从北海道的农场到京都的民宿,从轻井泽的度假别墅到东京都心的天价塔楼,中国富裕阶层的资本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涌入日本房产市场。而这股“买买买”的狂潮,并未因汇率波动或政治风向而停止,反而正悄悄向另一个几乎没人注意的领域渗透——日本的高端养老产业。
譚璐美,这位长期研究中日关系的作家,最近提出了一个耐人寻味的观点:中国富人下一个看上的,不只是东京湾岸线上的塔楼公寓,而可能是日本最后一块“不可侵犯的净土”——高端老人ホーム。
对于这一点,其实早就有征兆。熟悉东京房产市场的人都知道,如今在港区、中央区、涩谷区、目黑区等地带,那些动辄三五亿日元的塔楼豪宅,已经成为中国买家的狩猎场。你在中介公司甚至能见到“专接中国客户”的仲介业者,几乎全天候蹲守新放出的房源,一旦合眼缘,立刻视频给客户,确认后直接现金交易。甚至不乏本来已经快与日本客户签约的房子,在最后关头被“几千万日元的现场加价”强行截胡。
“已经谈到签约了,结果对方突然拿着现金上门,开发商那边也就默认卖给出价更高的客户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房地产从业者苦笑着说,“这种事最近太常见。”
这些买家并非只是为了投机赚快钱,而是真正把日本当作“第二家园”。不少中国富人把孩子送进国际学校,把配偶安排在东京“陪读”,自己则两边跑,一边继续打理国内生意,一边享受着日本安静、安全、规矩的生活节奏。他们的下一步是什么?也许正是老年之后的“善终之地”。
这不是空穴来风。根据国土交通省2021年公布的调查数据,在日本房地产市场中,外国人投资者的比例已高达34%,创下自金融危机以来的最高值。而在投资用途中,除了写字楼和物流设施之外,“住居”排名第三,紧随其后的,就是“医疗护理设施”和“养老机构”。
换句话说,高端老人ホーム,已经悄悄进入了中国投资者的雷达。
试想一个场景:一位已经拿到日本经营管理签证的中国富豪,刚把女儿送进麻布的国际学校,妻子在银座做美容投资,他的下一步,是为父母安排一个拥有温泉、护士24小时值班、每日配膳营养餐的高端养老设施。这不是幻想,而是下一波资产配置的真实逻辑。
日本的高端养老机构本来就是稀缺资源。一张床位往往要几千万日元的“入所金”打底,每月护理费用也在数十万日元。过去,这样的地方主要服务的是日本本土的超级富裕老人,讲求环境、护理、医疗、社交一体化。但如今,面对外资涌入的热情,这些设施开始思考:是不是可以开放给“有消费力、守规矩”的外国人?
一旦这扇门打开,结果很可能就是“预约爆满”、“价格飞涨”。你还没老,中国人已经为你把床位订满了。
当然,这种趋势在日本社会内部也引发争议。一方面,日本正在快速老龄化,财政吃紧,需要更多资本介入养老体系,外资的投入可以带来更多资金、技术和服务升级;但另一方面,也有人担心,若高端资源被外国资本占据,日本本土的老人可能连“有尊严地老去”的机会都失去了。
类似的矛盾,其实已经在房地产市场上显露出来。在东京湾岸区,许多日本年轻家庭已经被高房价挤出核心区域。而在他们原本计划定居的那片塔楼里,住的却是长期空置的“投资套房”。窗帘始终拉着,晚上也不亮灯。小区里的孩子越来越少,中国普通话却越来越多。
那么,在养老产业领域,这样的故事会重演吗?
日媒称:我们或许可以预见,未来的某一天,在东京都某家高级老人ホーム里,走廊上轮椅交错,护士推着餐车,一位老年华人微笑着用普通话和护理人员交流:“今天的红烧鱼味道不错,下次再来点番茄鸡蛋汤。”
资本从来不会迟到,尤其是当它发现某个“最后的安全地带”还没被完全开发时。而日本这个以“洁净、安全、规矩、长寿”闻名世界的国家,本身就带着极强的养老吸引力。只不过,在这个潮流下,日本人是否已经做好准备?当中国富豪坐进日本老人家的沙发,他们是欢迎,还是担忧?是开放,还是设限?
这个问题,恐怕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可以确定的是:下一场争夺战,正在悄然打响,而且,这一次的战场,不在东京湾岸的塔楼里,而在医院与老人ホーム之间,那些写着“终老”的门牌背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