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剧柏含 如鑫淼
顾宪成是无锡张静人。自叔时,号泾阳。他创办了东林书院,所以,有人叫他东林先生。
他生在1550年就是嘉靖29年,死在1612年的6月21号。他小时候家境很清贫,他的父亲开了个豆腐房,但是,家里人口多,入不敷出,向人借贷,活得很不容易。
他们家房子也很破旧,但是,在这样一个环境里,顾宪成反而被激发奋发读书,改变命运,进取向上,是这样一个志向。
所以,他6岁就进私塾读书,很聪明又刻苦,抱负也远大。他当年是以颜回就是孔子的学生。
颜回:(前521~前481年)据说因病死而死,春秋末鲁国人。字子渊,亦颜渊, 是孔子最得意弟子。
颜回后来到了万历4年就是1576年,他27岁,到这个樱田樱田就是南京啊,江苏南京参加考试,他的应试文章叫做檄书经,就讲天下治理的关键在于用人得当。只有选拔任用贤才各司其职,才可以让国家稳固政治倾力。
同时,他也强调朝廷应该广开言路,虚心纳谏,文章写得不错,考得也不错,中乡试第一名,他也因此闻名遐迩。
到万历8年1580年赴京,参加会试,中进士。这就进入官场了。顾宪成从此就开始自己的仕途官宦生涯,他这个人政治热情,政治抱负应该说很强烈,想为国为民做一点事情。
所以,就这样的人相对比较刚正。遇到的麻烦坦率讲就会多一些,他在很多位置上都做过,但是,都很认真。
到万历10年1582年6月。当时,张居正病危,张居正是内阁的首辅,等于宰相位置,权倾天下,当时举朝官员都知道张居正喜欢别人恭维、奉承歌功颂德。
在这个时候联名到东岳庙为张居正去祈福,但是,顾宪成就觉得这不好,世风日下,这成何体统。这种趋炎附势让人不能容忍,他不打算同流合污。
所以就拒绝参加。有同事心里比较良善,觉得大家都参加,你不参加,将来要报复怎么办呀?这么着吧,我给你签个名,就替他签个名,出点钱。
有时候你看单位有什么活动,你不去有朋友把你名给你签上,省得有麻烦。有这样的,但他不行,自己骑马赶到东岳庙把自己的名字抹掉,我不参加。你看这位性格?
那好,张居正后来也死了,没法报复他了,那谁继任呢?是首府是王锡爵,他主要是迎合神宗皇帝呀。也不听取大家的意见。所以,矛盾逐渐就激化了
到万历22年就1594年,顾宪成当时做吏部文选司郎中,就是掌管官吏的。正好王希觉得年老想隐退,明神宗就跟吏部说,你们根据这个品位推选六七个人,能胜任首府这个位置的人。
然后,顾宪成和吏部尚书陈有民,他们倒是真的不徇私情,就是说谁也别找我,谁也别请托什么的。我们就按照手头的标准,皇帝要那六七个人,我给你推荐出去。结果顾宪成他们提名的人都是皇帝讨厌的人,生气了。
你说的这件事体现了明朝万历年间复杂的政治斗争和君臣矛盾。
顾宪成和吏部尚书陈有年秉持公正,以朝廷标准来举荐人才,但他们所举荐之人不合万历皇帝心意。这背后反映出皇帝与大臣在用人理念上的巨大分歧。皇帝可能出于个人喜好、政治平衡等多种因素,对大臣举荐人才有自己的考量;而顾宪成等人则更注重官员的才能、品德等标准。
而皇帝指责吏部徇私并对吏部司官作出降职等处罚,是皇权对官僚体系的直接干预。这一事件不仅打击了顾宪成等正直官员的积极性,也破坏了正常的官员选拔机制,使得朝廷内部的矛盾进一步激化。此后,顾宪成也因多次直言触怒皇帝,最终被革职回乡,继而有了东林书院的创建和东林党与阉党等势力的后续斗争。
顾宪成结束了10几年官场生涯之后,就成了个老百姓,回到原籍无锡。你看,认认真真尽职尽责,忧心国事,最后是获罪罢官。不过呢,也有一个好处,在朝野很多人真是正直无私的官员,感到很遗憾,扼腕叹息。
而顾宪成这个人的品格确实得到了大家公认,好几个人厉害敢说话。虽然被撤了职了,但是,名望反而更高了,那就回家吧。
1594年9月从北京回到家乡。但是,还想为国为民有这个报复。那做点什么事儿呢?回到故乡之后,想来想去就讲学吧,这我擅长传授知识风范,人物扶持正论,为国家培养人才,我就干这个吧。
所以,这个人在学界政界是有威望,他振臂一呼,应者云集,很多慕名来找他请教的人非常多。他身体也不好,但不管谁来,不管是贫富贵贱一视同仁,来的人越来越多。到最后,连客栈、周边邻居家全住了客人,都是来求学的。
这怎么办呢?放不下嘛,就和自己的几个兄弟商量,咱们在自己住宅南边造几十间书舍。供来人居住,谁来就在这住一下吧。而且,顾宪成夫人朱氏给学生烧饭做菜,大家来了之后吃口热的,宾至如归。
结果,他们老家是书声朗朗,白天到夜里,烛火灰灰,好一派发奋向上的景象。用现代词,是对整个社会产生良好的影响和作用。
到万历32年1604年,经过顾宪成和当地一些学者共同努力,官府也批准在无锡城东门内东林书院遗址重建,就是复兴原来“东林书院”重建。
这年4月11开始到9月9号竣工,一共用了1200多两银子。大量的知识分子就往这儿云集,开创了一种新的讲学风气,而且逐渐形成一个学术团体。甚至是一个政治派别,这就是所谓的东林党。
当然,东林党是他们的反对者,给他们起了一个名字。那时候党这个词和今天不一样,今天咱们一讲党派党这个概念实际上从日本引进来的。
什么纲领政策呀这些词儿。实际上从日本拿过来的那个党不是政党的意思,就是政治见解大致相同,在政治活动里经常结合在一起的那批人。朋党,东林党和朝廷里边腐朽力量确实就展开了博弈和斗争。而顾宪成,他的思想气度,他的人品,他的号召力,让他成为东林党的精神领袖。
当然,现在你看一些文艺作品,包括这个历史课本什么的,一般东林党算是好人啊,跟他们对着干的最典型的就是阉党魏忠贤太监那帮人了,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今天舆论场上,比如在网上有各种各样的历史。
学者、历史爱好者,对当年的历史就翻出来说,说那互有争论。所以,这些年我注意到,像那个东林党,可能很多人也不太看好他们,觉得这算是明朝败亡的罪魁祸首。
怎么回事儿呢?我们大概也看一看关于明朝灭亡,之前我们聊过多次了,包括李自成进京啊,清军入关什么的。其实你算算当时这个女真人清军入关大概是20兵力。
就这一点兵力对于一个中原王朝来讲,按说是不足为奇的。明朝是完蛋了,明朝首先是被李自成给灭了。可是一直以来,他之所以国力越来越弱,还是和满清博弈带来的一个结果。
你想想,当年王阳明一个人招兵,35天就把宁王10多万造反大军给灭了,名将李如松去朝鲜也带了三四万人就把日本人赶跑。日本当年不是侵略朝鲜,就是丰臣秀吉组织的入侵,朝鲜也被打败了。
所以,明朝强大的时候是没有问题的。为什么武力就不强大呢?有一个因素确实是阉党误国,就是魏忠贤阉党打击东林党。东林党骨干全部要么被杀害,或者赶回家。
而魏忠贤本人作威作福,认的干儿子、干孙子一大堆。官场乌烟瘴气,这是导致明朝最后衰败的重要原因。
但是,现在翻回来也有人说东林党误国,满口仁义道德,干的那个事儿和魏忠贤也差不了多少。就是排除异己,党争打压安排自己人。
顾宪成本人对于朝政也没有提出过像样的正确主张,所以,耽误很多大事。所以有人讲呢,东林党也要为明王负责,或者双方都要负责,这样说可能就比较完整了。
其实,明熹宗临死前曾经叮嘱崇祯说,魏忠贤这人好,忠贞可计大事靠得住,这人可以用。你想明熹宗朱由校临死的时候还把魏忠贤评价如此之高,这个当然会有他自己的私情了。
但恐怕他对魏忠贤的评价,特别是处理大事的能力还是比较认可的。而且,现在看来明熹宗的时候。这所谓的阉党和东林党,是一个相互克制的关系。
虽然说阉党可能做大了一点儿,压住了东林党,但是到了崇祯上台之后几番试探雷霆手段,彻底肃清了魏忠贤为首的阉党集团。
他是想把权力集中到本人。但是,有意思的一个是崇祯17年1644年3月14号,就是崇祯自杀前的第5天,当时大兵压境,大厦将倾,很绝望的时候,崇祯还干了一件事,很有意思,他下了一道密旨,就是重新收敛魏忠贤的遗骨墓址。
选在魏忠贤生前早看好的香山碧云寺,你想国破家亡了,这个时候居然还想着给魏忠贤有一个好去处,而之前魏忠贤可是他拿下的,这不是自我否定吗?是不是也表明崇祯内心的某一种变化。
也有分析说,你看崇祯以为比他哥哥强,能够驾驭住东林党。但东林党实际上是一个有自己利益,擅长空谈治国乏术啊。所以,最终也不可能帮助崇祯去中兴,崇祯临死的时候有句话,文臣人人可杀,说的就是这帮人。
当然,也有学者指出来说,东林党是什么人?就是明末的士大夫或者说地主阶级一个代表群体,他们为国家做贡献的意愿已经很少了。而这个小集体小集团的利益,他们是置于国家的利益之上的。
当然,那时候国家和今天又不一样,是皇帝他们家嘛。 所以,比如税收问题,万历皇帝派太监收矿税,他可以维持自己国家财政,可以养军队,可以打仗。但这个会被骂。
但东林党上台之后,可以把这个所谓苛政去掉,但是你的税收呢?你的军队怎么养? 你的朝政怎么运行?你怎么来挽救危局?实际上没有办法,没有人对于财政问题、军事问题有可行的有用的理论方案都没有。
确实把全部的政治资源用在了争权夺利上了。明说了吧,如果你作为一个清谈者,去议朝政时政可能是一个好评论员。但作为一个国家的统治者管理阶层,那你肯定是不合格的。
(作者:剧柏含 系国家二级作家 高级书画师 高级政工师职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