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翊钧生在1563年9月4日,那时候明朝正值隆庆年间,父亲朱载垕当皇帝当得挺稳当的。
1572年7月,朱载垕突然病死,朱翊钧被推上龙椅,当了万历帝。那年他才十岁,实际权力在辅臣手里,先是高拱把关,后来张居正接棒。张居正是个铁腕人物,从1572年到1582年,他搞了一堆改革,考成法、清丈土地、整顿吏治,这些事儿让国库鼓了点,边疆也稳了些。
朱翊钧这时候基本就是个学生,每天跟着学经史子集,批批小奏折。张居正管得严,朱翊钧表面上听话,但心里估计憋着气。1582年张居正一死,朱翊钧就开始翻旧账,抄家追银子,把张家搞得鸡飞狗跳。
亲政后,朱翊钧头几年还算勤快。万历十年到十四年,他亲自抓宁夏哱拜叛乱和播州杨应龙之役,派戚继光和李如松这些将领出去平事,花了不少军费,但也稳住了局面。
万历十五年,日本丰臣秀吉打朝鲜,明朝出兵援朝,朱翊钧又得操心后勤,调银子调粮。
国库本来就紧巴巴的,他还爱修宫殿、选妃子,花销大开大合。可从万历十八年,1590年左右开始,他就懒得动弹了。上朝次数越来越少,奏折堆成山,他干脆不批了。
官员缺位,他就拖着不选,朝堂上浙党楚党齐党斗得你死我活,他不管不问。皇长子朱常洛的册立拖了20多年,到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才勉强定下来。这期间,辽东努尔哈赤建后金,1616年公开叫板,明朝边关吃紧,他下令讨伐却不给够饷银,将士们在前线苦哈哈。
万历四十八年,朱翊钧在乾清宫病逝,终年58岁。
留下的烂摊子,让明朝从此一蹶不振,24年后李自成进北京,崇祯上吊煤山,明亡了。
朱翊钧在位时,宫廷手工业发达,金工匠人多在匠作司干活儿。这顶金丝翼善冠就是万历中期他们奉旨做的,具体年份不好考,但肯定在1620年前。
翼善冠是明代皇帝冬天上朝戴的正式帽,平时有乌纱帽,祭祀有冕冠,这顶金的应该是御用或陪葬的顶级货。它的结构简单,前部是帽壳,叫前屋;后面高起部分叫后山;两边有折角,像翅膀。
关键在帽壳上,用“编灯笼空儿”的老法子,从上到下编织。
金丝是纯金拉出来的,先熔金锭,拉成粗条,再反复抽细,直径0.2毫米,细得像头发丝。总共518根,每根都得检查光滑度,没毛刺。编的时候,用掐丝法捏出形状,累丝法一层叠一层,码丝法固定位置,最后焊接点缀。
双龙在两侧浮雕,龙身用金丝盘曲,每片龙鳞单独焊上,总共8400片鳞片。顶上嵌一颗珠子,龙间有云纹。
整个过程不光手工,还得掌握火候,焊点太热丝就熔了,太冷就接不上。成品表面无痕,透光看里面丝线密密麻麻,上万根扭转盘曲,却浑然一体。
这工艺源于宋元,但明代玩到极致,体现了宫廷金银器的实用加奢华。为什么无接头?因为编织时丝线连续交叉,没断开焊死,靠张力固定。重826克,不轻,但戴着透气,不会闷头。明代金器多实用,这顶冠子不光装饰,还反映了皇帝的等级象征,龙纹代表皇权。
定陵是朱翊钧的墓,选在北京昌平天寿山大峪峪,1584年万历十二年动工,建了36年,花了银子无数。陵区有神道、明楼、宝顶,地下宫三层,石门铜闸,里面棺椁摆三具:朱翊钧和两个皇后,王皇后和小王皇后。
1956年5月,中国科学院考古队开始挖,郭沫若和吴晗带头,本来想挖永乐帝的长陵练手,结果挑了定陵,因为它规模小点,影响不大。
挖了两年,到1958年7月打开地宫,出土3000多件文物:瓷器、漆器、玉器、金银器,应有尽有。金丝翼善冠是从朱翊钧棺头侧的圆盒里挖出来的,完好无损,丝线没锈没断。其他还有皇后凤冠,宝石镶的,丝绸衣服,织锦的。
可惜那时候技术差,地宫潮湿,打开棺时黑烟一冒,很多有机物烂了,丝织品保存率低。朱翊钧的尸骨后来在文革时被红卫兵砸了,棺材也毁了,考古界至今遗憾。
金冠运气好,及时转移到北京保存,1959年定陵博物馆开馆,它就成了镇馆之宝。出土后,专家用放大镜检查,确认金丝纯度99%以上,工艺无懈可击。
它是中国唯一皇帝金冠,现藏明十三陵博物馆,偶尔巡展。
定陵博物馆年接待上百万游客,大家去昌平,就能近距离看它,玻璃柜里金光闪闪,提醒人明朝的繁华与衰落。
参考资料
揭秘:皇帝金冠背后的奢华秘密,8400片龙鳞见证明朝工艺巅峰! 搜狐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