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是一年中
温度最高、既潮湿又闷热的时间段
三伏天的生活作息
对于保持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三伏天的起源与中医智慧
三伏天的历史可追溯至春秋时期的秦国,《史记·秦纪六》记载“秦德公二年初伏”(公元前676年),唐代张守节注解为“伏者,隐伏避盛暑也”,体现了古人通过“伏藏”以避酷暑的智慧。三伏天由初伏、中伏、末伏组成,依据“夏至三庚数头伏”的干支纪日法推算,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为初伏首日,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首日。
中医理论强调“天人相应”,三伏天阳气最盛,人体腠理开泄,气血充盈,此时通过外治法(如三伏贴)驱散体内寒邪、扶助阳气,可有效预防冬季易发的虚寒性疾病,这就是“冬病夏治”的核心原理。
![]()
三伏贴的发展与科学原理
冬病夏治又称 “三伏贴”,是中医治未病的一种有效手段。根据皇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论》“春夏养阳”的原则,在夏季阳气旺盛,人体阳气达到四季高峰的三伏天,抓住最佳时机,采用温阳药物进行穴位敷贴,使药物充分吸收。三伏贴可益气温阳、散寒通络、扶正培本、增强机体抵抗力,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冬病夏治(三伏贴)适应病症: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肺气肿、肺心病、慢性咳嗽、反复感冒、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胃肠炎、慢性腹泻、颈肩腰腿痛、痛经等疾病。
冬病夏治(三伏贴)贴敷时间为每年夏季农历三伏天,三次1个小疗程,五次1个大疗程,每次间隔7一10天左右,连续贴敷3年以上,上述疾病能够明显减轻症状,减少发病率
![]()
三伏灸的发展与科学原理
三伏艾灸是三伏灸的一种,即在三伏天用艾绒或者艾条施灸于穴位上的艾灸方法。依据中医学“天人相应”“冬病夏治”〝春夏养阳”等理论,以经络腧穴理论为基础,通过对经络腧穴的进行温热刺激,起到温经通络、散寒祛湿、扶阳固本的作用。三伏灸既可以除去刚刚感受的寒湿之邪,也可以去除体内久伏的寒湿之邪,从而改善体质,恢复健康。
葫芦灸
![]()
![]()
三伏灸的适应症与科学应用
01适应证
1、虛寒怕冷者引起的四肢冰凉、胃胀胃痛、鸡鸣泻。
2、阳虚者引起的痛经、月经量少、易感、宫寒等。
3、遇冷后出现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如过敏性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慢性咳嗽等
02三伏灸疗程
①三伏督灸(火龙灸):一个疗程5次,1次/周
②葫芦灸:一个疗程10次,2次/周,适宜脾胃虛寒、不能食凉食者、受凉后易腹胀、鸡鸣泻、大便溏稀等。
![]()
03火龙灸适宜人群
![]()
![]()
2025年三伏天贴敷时间安排
2025年三伏天为“标准版”30天
具体时间如下:
伏前预热贴:
7月10日—7月19日(10天)(预备贴)
初伏:7月20日—7月29日(10天)
中伏:7月30日—8月8日(10天)
末伏:8月9日—8月18日(10天)
伏后加强贴:
8月19日—8月28日(10天)(固本贴)
三伏贴的现代价值与文化传承
三伏贴不仅是中医“治未病”理念的实践,更承载着千年民俗智慧。古有“头伏饺子二伏面”的食补传统,今有结合现代医学的穴位贴敷技术,形成“药食同源+外治调理”的立体养生模式。2025年三伏天虽缩短为30天,但高温湿热的气候特征仍显著,贴敷结合饮食调理(如绿豆汤、苦瓜清热)与适度运动,可全面提升抗病能力。
![]()
渭南市华州区中医医院
2025年“三伏贴”“三伏灸”即将启动
建议提前预约中医辨证
个性化定制治疗方案
抓住“冬病夏治”黄金期
让传统智慧为健康保驾护航!
地址
渭南市华州区中医医院
急诊楼二楼康复医学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