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村上春树在《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里写:"痛楚难以避免,而磨难可以选择。"这话放在焦虑这件事上特别贴切。
很多人总觉得焦虑是性格问题,其实仔细想想,那些让我们坐立不安、整夜失眠的情绪,往往和一些不健康的习惯脱不了干系。
老话说得好:"习惯成自然",但有些习以为常的小毛病,正悄咪咪把我们推进焦虑的漩涡。
![]()
一、总爱"反刍式思考":把烦心事嚼了又嚼,越嚼越苦
不知道你有没有过这种体验?白天和同事发生点小摩擦,晚上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地想:"当时要是这么说就好了""TA是不是故意针对我";朋友无意间的一句话,也要琢磨半天是不是话里有话。这种反复回想负面经历的习惯,心理学上叫"反刍式思考",就像牛反刍吃草一样,把烦心事嚼了又嚼。
古人说"过去心不可得",可焦虑的人偏不。同事小林就是典型,客户提了句方案不够新颖,他能连续一周吃不好睡不香,在微信群里反复道歉修改。最后客户都觉得莫名其妙:"我就随口提个建议啊!"《菜根谭》里写"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但陷入反刍思维的人,连一片花瓣飘落都能看成一场灾难。长此以往,再小的事都能被无限放大,焦虑感自然越来越重。
![]()
二、沉迷"灾难化想象":还没发生的事,先给自己写好了悲剧剧本
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天气预报说明天可能下雨,立刻担心会不会发洪水;领导说要谈话,马上脑补自己是不是要被开除;孩子考试没考好,直接想到将来考不上大学找不到工作。这种把小问题夸大成灾难的习惯,就像给生活装了个"放大镜",芝麻大的事都能看成西瓜。
老话说"杞人忧天",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邻居王姐堪称"灾难编剧大师":儿子高考前感冒,她觉得肯定会影响发挥;女儿毕业找工作,她担心孩子被骗进传销组织。她常挂在嘴边的话是:"万一呢?"可《道德经》里讲"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过度担忧那些还没发生的事,不仅解决不了问题,反而提前透支了自己的情绪。就像在心里养了只永不停歇的"焦虑小怪兽",时不时出来咬你一口。
![]()
三、掉进"完美主义陷阱":总用100分的标准,折磨60分的自己
网上有个扎心的段子:"别人是差不多得了,我是差不多完了。"很多焦虑的人,心里都住着个"完美警察":做PPT必须每个色块精准到RGB数值;健身要严格执行计划表,一天没完成就自责;连做顿饭,都要和美食博主的摆盘比个高低。这种对完美的执着,看似是自律,实则是自我折磨。
明代洪应明在《菜根谭》里写:"花看半开,酒饮微醉,此中大有佳趣。"可完美主义者偏要追求"花开满枝,酒喝尽兴",结果往往是花谢酒洒,只剩一地狼藉。朋友小周就是典型,考了98分还在哭,因为丢的2分是粗心。她常说:"不做到最好,就等于失败。"但心理学研究发现,过度追求完美的人,抑郁和焦虑风险比普通人高出3倍。就像背着巨石爬山,越努力越疲惫。
![]()
四、染上"信息暴食症":刷得越多,心里越慌
现在打开手机,铺天盖地都是"同龄人已经年薪百万""30岁不结婚就完了"的消息。很多人习惯睡前刷短视频、看朋友圈,结果越刷越焦虑:别人的生活光鲜亮丽,自己却一团糟;各种成功学鸡汤灌得越多,越觉得自己一事无成。这种不加节制接收信息的习惯,就像暴饮暴食,吃进去的全是"情绪垃圾"。
老祖宗早就提醒过"耳不闻人之非,目不视人之短",可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反而失去了筛选的能力。同事阿文每天花3小时刷社交平台,看到同学升职、朋友旅游,心里就像堵了块石头。《增广贤文》里说"谁人背后无人说,哪个人前不说人",可现代人不仅听别人说,还要主动凑上去找"虐"。刷得越多,越觉得自己落后,焦虑感自然蹭蹭往上涨。
焦虑就像感冒,每个人都会经历,但总反复"中招",就要找找背后的原因了。那些看似不起眼的习惯,正悄悄改变着我们的情绪状态。就像作家张德芬说的:"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想要摆脱焦虑,不妨从改变这些不健康的习惯开始。毕竟,生活不是考试,不需要每题都答对;人生也没有标准答案,按自己的节奏慢慢走,就挺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