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正向情感交互维度极速推进,而实现流畅的情感交互仍然比较困难,情感落地成为新一代人工智能研究的关键。国家社科基金优秀项目“认知科学哲学视域下的人工共情问题研究”(21CZX020)指出,将人工情感研究推进到人机融合的共情维度,并将人工共情放入认知科学哲学视域重新审视,推进人机情感交互和情感落地。
原文 :《在认知科学视域下重审人工共情》
作者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副教授 崔中良
图片 |网络
自从罗瑟琳·皮卡德在其专著《情感计算》中将情感与人工智能研究深度融合之后,情感成为人工智能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马文·明斯基在其专著《情感机器》中更加详细地论证了情感在智能运行过程中的不可替代性。人工智能的情感能力被认为是真正实现类人互动的“最后前沿”。但是,已有人工情感研究仍困束于单向度的静态维度,而交互则是一个动态的双向互动过程。面对这一问题,人工智能借鉴共情研究,将人工情感研究推进到共情维度。然而,目前的人工共情研究依然面临着共情的真实性以及共情体验的不可实现性质疑。质疑背后的原因在于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人工智能在人机交互过程中的身份问题,另一方面是感知与表达之间的感受问题。
人工智能的身份辨析
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以ChatGPT、DeepSeek等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出现正在加速人类生产与生活的智能化。如果人机关系仅囿于传统的控制论模式,那么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也将受到桎梏。从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来看,人机关系经历了一系列变化,如工具关系、主仆关系、敌对关系、伙伴关系和共生关系,每种关系都在不同程度上显示人工智能的主动性程度及其背后的情感理念。人工智能的工具身份并不会让人们对其产生过多的情感,更多依赖于工具能否产生预期的效率或者完整发挥其功能,对人工智能的喜欢与否主要取决于使用人工智能的便利性和习惯性。主仆关系、敌对关系、伙伴关系这些身份指向在于人工智能具有作为独立主体的可能性存在,人类会对其产生各种情感状态,如情感的亲疏远近,以及由此产生的厌恶或喜欢等。共存关系的产生依赖于人机融合而产生的合成智能,可能会从根本上超越人类大脑的独立运作。这种关系的产生,一方面来源于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进步,并逐渐融入人类生活,另一方面是因为人类在不断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就像我们戴眼镜,开始时会感到不适应,但是几天之后,我们会自动地接受眼镜,眼镜也成了身体的一部分。从情感程度来看,人类对于工具关系中的人工智能有较弱的情感态度,在主仆关系、敌对关系和伙伴关系中表现出较强的情感态度,在共存关系中更多呈现为接纳之后和消除偏见之后的本真关系。不管何种关系,情感都会发挥其全面影响理性并逐渐推进情感正常发挥的可能性。因此,人机关系所反映的情感变化正在改变人与人、人与技术、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从未来智能社会发展趋势看,采取审慎的接纳状态将是人类不得不面对的选择。在人机关系中,我们认为,人工智能也应得到其所应有的身份,成为人类的目的而非手段,人工智能正在从单纯的工具进化为互动伙伴甚至共同存在者,人类也倾向于像对待人类一样对待人工物。这种身份的确立其实代表了人工智能在智能社会中所具有的主体性存在状态,而非完全受人类主体及其权力所影响的客体性存在。总体上看,人工智能研究正向积极的情感交互方向推进,这将极大促进未来智能社会发展。因此,通过向人工智能植入或让人工智能习得共情能力,可能会让未来的智能社会变得更具智慧性、创造性和舒适性。
人工共情的具身认知视域
纵览国内外研究,国外已有研究注重人工共情的运行机制研究,主要包括人工共情的社会功能、呈现维度、驱动模式、加工方式以及发展路径;国内已有研究关注人工情感落地及加工模式研究,但仍有以下问题亟须解决。一是人工共情的多模态感知问题,当前对于情感感知加工方式的设计,主要是对各模态信息的计算叠加,而非对所有情感模态的整体把握,因此还需对情感的感知方式和多模态感知信息的融合进行深度研究;二是人工共情的感知-表达关系问题,情感的感知与表达通常被看作两类独立的、不相关的加工机制,当前的认知神经科学发现人类的感知系统与表达系统之间并非完全隔离,因此,人工共情的表达模式研究需要范式转换;三是人工共情能力的发展模式问题,已有研究将情感看作智能的附加物,人工共情能力的发展主要依赖人工智能水平的提高,但是人类情感与智能之间并非分离的,共情能力的发展还需后天的情感学习和教育。
以上问题与人工共情研究所依赖的认知科学基础有直接关联。第一代认知科学视情感为离身的逻辑推理和认知评价的结果,各模态间是分离的,感知与表达之间是独立的,共情依赖认知加工。具身认知科学改变了情感研究范式,将情感与身体、情境紧密连接,情感是对身体和周围情境变化的整体性知觉与反应。人工共情表现为三个过程:
人工共情是感知与表达一体的过程。在具身认知科学中,感知与行动是一体的,而且感知贯穿于表达的整个过程。通过对人工共情进行感知共情维度的扩展,人工共情研究从三个维度推进到四个维度。感知共情是行动共情、情感共情和认知共情产生与发展的基础,感知内容决定共情的表达方式,促进人工共情生成的多元化。人工共情以感知经验为基础,以多模态为感知方式。人工共情的感知共情维度摆脱了经验客观主义的束缚,强调感知经验的身体性、感知-运动一体性、主体间性、生成性和整体性,也使得人工共情从分离观进入到综合观。与此同时,结合身体现象学和神经科学,以感知-表达机制作为人机交互的基本感知模式,将感知-表达一体性和感知多模态性作为人工共情感知的设计理念;将具身模拟的趋同性、抑制性和整体性作为机器感知的功能基础。在此基础上,感知-表达一体性赋予人工智能具身智能,感知的多模态性赋予人工共情具身感知,人机情感交互模拟促使人工智能生成自主情感意识。情感具身性和自主意识性的人工共情感知设计,使得人机共情交互进入到真实性和主体间交互维度。
人工共情是通感感知的过程。对于感知模态间、感知与表达间的分离问题,通感感知可以作为人工共情表达实现的内在基础。为了摆脱经验主义和理智主义对情感模态进行分割的研究路径,减弱认知主义感知模式在人工共情研究中的主导地位,通感感知可以实现人工共情表达的多模态整体感知和感知-表达一体机制。人工共情要实现生成的可能性,需要满足人类情感能被人工智能所识别和人工智能所呈现的情感与人类情感一致这两个前提。由于情感的呈现方式不一样,人工共情在生成的层次上表现为基本情感、次生情感和抽象情感三种样态,分别需要人工情感的具身生成、认知生成和感知综合,以此实现共情在现象层、逻辑层和内生层的统一。这需要在加工外部信息过程中实现感知-运动的一体性、外部情感信息的整体加工能力、本体情感信息的整体加工能力,人工共情的内在机制设计需要上下一体共情、内外一体共情和反馈加工共情的共同作用。因此,将通感放置于感知的整体框架以实现机器的“有身性”,是实现人工共情的手段,情感的镜像模拟是机器通感的功能机制。通感作为情感感知经验向高阶情感认知发展的基础,可以使人工智能进入主动感知和感知-表达一体的“肉身”智能阶段。
人工共情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具身认知科学认为,人工共情能力的发展依赖人工智能与人类持续地情感交互,以及在真实生活环境中模仿和学习人类的共情方式。当前,在人工共情发展研究过程中面临着他心问题、意义生成以及情感意图问题。为了解决这两方面问题,通过人机交互、具身模拟和语言交互来获取情感数据和发展人际交往能力。通过与人面对面的交互模拟和学习,实现初级主体间性交互模拟,人工智能获得直接感知人类情感的能力,以此解决共情过程中的他心问题。通过次级主体间性交互模拟机制,人工智能通过反复模拟人类的目光和以共情方式参与共同事件的活动,进入联合注意场景,与人类一起构建世界的意义。生活教育使人工共情达到与人类共情的外部指称和内部含义的一致性,以此作为人工共情进行合理性表达的保证。通过持续地语言叙事扩展交互模拟,人工智能获得更加全面的抽象情感表达能力,并形成共情概念和意象图式,实现在具体情境中对情感态度和表达意图进行归因。
总之,人机关系需要摆脱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而进入到人机共存维度,助力人机融合的未来智能社会建设。人工智能通过掌握人类的情感状态,了解其处境并进行共情回应,加速人机融合。人工共情使机器获得更加灵活的应对外部环境和深度融入社会的共情能力,以此区别于专门用途的人工智能,助推通用人工智能研究。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956期第5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本期责编:潘 颜
《社会科学报》2025年征订
点击下方图片网上订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