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耳朵发出“砰砰”声
近半年多来,患者王阿姨的右耳里仿佛藏进了一颗小心脏,持续发出“砰砰”的搏动声,听力也像被蒙上了一层布,严重影响了睡眠和生活质量,每天深受困扰。在当地医院诊断为中耳炎,经过消炎治疗后,那恼人的“心跳声”依然固执地敲打着她的神经。
![]()
近日,王阿姨来到解放军总医院第九医学中心耳鼻喉科,孙喆喆副主任医师为她仔细检查后,敏锐地捕捉到了关键线索——王阿姨的鼓室内,一个搏动着的红色肿物正带着鼓膜同步跳动。通常,这种搏动性肿物多为血管丰富的肿瘤,如鼓室体瘤、血管瘤、颈球裸露、颈静脉球瘤等,这些病症常常需要手术处理。然而,王阿姨入院后的影像检查结果却显示了一个罕见的信号:她的右侧乙状窦憩室骨壁缺损,同时中耳乳突区存在软组织密度影,但该区域竟无明显血供增强迹象。
![]()
面对这一特殊的影像显示,耳鼻喉科主任王刚带领科室医生进行了深入讨论与研判:王阿姨的耳鸣是因为乙状窦血流引起。乙状窦是人体大脑回流的一根大静脉,正常情况下和耳朵有一层骨壁相隔,王阿姨的这块骨壁有部分缺损,这样静脉里的血流声就可能被耳朵听到,造成搏动性耳鸣。但是这种情况下医生检查耳朵里的鼓膜时,往往不会看到鼓膜的搏动。王阿姨的情况特殊在乙状窦骨壁缺损的同时合并慢性中耳炎,这样血管搏动可以通过中耳肉芽传导到鼓膜,恰似鼓膜内侧的富血管搏动性肿物。
![]()
当王阿姨颈部静脉被轻轻按压时,她耳内的搏动声神奇地消失了,这进一步验证了医生的诊断:所谓的搏动性肿物实际上是裸露的静脉壁搏动带动中耳炎的肉芽搏动所致。虽然病情有点复杂,但是可采用微创手术治疗。
![]()
孙喆喆副主任医师在精密显微镜下为王阿姨实施了乙状窦骨壁缺损修补术,并清除了中耳的病变组织。手术非常成功,困扰王阿姨半年之久的“耳内心跳”终于彻底消失,听力也完全恢复。当耳畔持续半年的心跳声终于归于宁静,王阿姨重新拥有了清晰的声音与安稳的睡眠。
小贴士:关于耳内“心跳”
耳内“心跳”不可忽视。这种耳内感知到与心跳同步的搏动声,医学上称为“搏动性耳鸣”。经研究证实,约30%的搏动性耳鸣与乙状窦相关的骨壁缺损或憩室有关。此外,动脉瘤、动脉硬化、动静脉瘘、横窦狭窄、副神经节瘤、甚至贫血等多种疾病都可能成为病因。它绝非简单的“耳朵问题”,而是身体发出的重要健康警示信号。
搏动性耳鸣背后成因复杂,王阿姨的病例尤为特殊。当耳朵出现规律性异响,尤其是与脉搏同步的搏动声时,务必及时到正规医院耳科就诊探查。
主管| 解放军总医院政治工作部
主办| 宣传处融媒体中心
来源 | 第九医学中心
图文 | 孙喆喆 何 芳
刊期 | 第2870期
总编:熊 刚
主编:张 奎
编审:张 密 李笑一
编辑:李笑一
邮箱:jfjzyy01@163.com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