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架飞机是苏霍伊设计局脑洞最大的作品,设计独特、颜值超高,代号“金雕”,可惜没有量产,最后被苏-57击败。
一切还得从20世纪80年代末说起,当时苏联空军怀着宏大的抱负启动了第五代战斗机计划,期望打造出一款足以和美国F-22“猛禽”战斗机相抗衡的新型战机。
苏霍伊设计局勇敢地承担起了这项艰巨的任务,开启了一段漫长而充满了挑战的研发征程。苏-47最初以S-32这个名字启动项目,后续又改名为S-37,直至2002年才正式被叫作苏-47。
然而,苏-47的研发之路并不平坦,期间苏联还解体了,经费变得十分紧张,但苏霍伊设计局凭借着深厚的技术储备和坚韧不拔的毅力,依旧推动着苏-47的诞生。
苏-47最为人瞩目的当属它的前掠翼设计,这种独特构型使其在亚音速飞行阶段展现出超凡的机动性,在大迎角飞行状态下依然能够保持稳定的升力,机动性极强,可实现飞行轨迹的快速改变。同时,前掠翼设计还有助于降低升力诱导的翼尖涡流,从而提高飞行效率,非常省油。
从外形上看,苏-47也是非常具有美感的,很有辨识度,即便不是军迷,俄罗斯的普通民众也非常喜欢这款飞机,是俄罗斯科幻电影里的常客。
按照设计指标,试验机有22.6米的机身长度,翼展达到16.7米,整机高度为6.4米,空重就有24吨,最大起飞重量可至34吨。
苏-47搭载的是两台土星AL-41F矢量控制涡扇发动机,这款发动机也是俄罗斯的明星发动机了,现在的苏-57和苏-34也在使用,加力情况下,单台能提供约142.2千牛的推力。它可以让苏-47在高空的最大飞行速度超过2马赫,海平面最大飞行速度达到1400公里每小时。另外,在不进行空中加油的情况下,苏-47在高空的航程是3300公里,按照1/3计算,作战半径在1100公里左右,升限为1.8万米,整机具备超过9G的过载承受能力。
这么完美的飞机,为什么下马了呢?
机翼缺点太明显了,尤其是低空高速情况下,它甚至做不到超音速巡航,因为前掠翼在超音速飞行时会发生严重的气动弹性发散现象。
由于前掠翼的气流流动方向是从翼尖到翼根方向,这种流动特性会导致机翼在受载时产生扭曲变形。随着飞行速度增加,特别是进入超音速阶段,机翼的扭曲变形会进一步加剧。这种变化不仅会导致机翼的结构强度下降,还可能引发不可逆的结构损伤,超音速飞一圈下来,不敢再飞第二次。
机翼折断也不是没有可能,为了避免这个问题,苏霍伊设计局在苏-47的机翼结构中大量运用了复合材料,碳纤维复合材料占比高达90%。这样下血本,虽有效提升了机翼的强度和刚性,可还是根治不了,这是苏-47的硬伤。
当年苏霍伊是押宝苏-47的,想把它打造成俄罗斯的五代机,可超音速巡航这个门槛迈不过去。
现代很多人吐槽苏-47的航电、雷达甚至是弹仓技术不行、隐身能力差劲等等,这些东西都可以优化的,并不是它下马的主要原因。
就隐身能力而言,苏-47的外形本身就具备低雷达可探测性,加上隐身涂料,它的正面雷达反射面积不会比苏-57大。另外,该机的进气道、发动机压气机和外挂武器等雷达波反射信号强的部位,都采用了包容、蔽挡等技术。比如,其扇形不可调进气口道位于机身边条下方,S形涵道侧面靠近机翼前缘处装有鸭翼,这些设计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雷达波的反射。
内置弹仓显然也是为隐身做准备的,可惜,俄军方对前掠翼设计的力学特性持怀疑态度。因此最后项目被毙。
苏-47的优势,主要是在亚音速以下,高速高机动这种前掠翼设计行不通。主要还是材料不过关,如果机翼强度够,或许这种炫酷的战机能够服役。苏-27的气动布局大家都看腻了,即便是俄罗斯的苏-57,也感觉是苏-27家族拍扁后的结果。
航空技术是不断发展和创新的,未来或许会有新的技术突破,让前掠翼隐身战机从设想变为现实,但这仍需要漫长的探索和研究过程。而苏-47“金雕”战机,即便最终未能在实战舞台上大放异彩,它所承载的技术探索价值和创新精神,依然在航空发展史上熠熠生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