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经济沸点
最近,潮玩“拉布布”火爆全网,家里爱追二次元的10后终于没那么狂热了。
十来天前,她到北京的泡泡玛特乐园逛了一圈后发现,几乎所有的“稀缺款”已经被黄牛垄断,要再买回来,需付出数倍的溢价,她说不会再当这类“大怨种”。
回想几年前,某种卡片流行之际,我女儿一度狂热到恨不得天天“端盒”,迫不及待地从中找到心爱的隐藏款,当然,多数时候面对的是一无所获的失望。
我们家长也心疼钱就这样被浪费掉,因为一盒价值299的卡片,有百分之九十的卡片被沦为“废卡”,我家里那段时间有大量卡片堆积。我每次都皱着眉头看着这堆卡片,既影响整洁,也为不能理解孩子的行为而懊恼,但好在我有一颗包容的心。
那一波卡片风口持续一段时间后,我女儿开始在二手平台上售卖各种“珍藏款”,标价却有些出乎意料,从几十到几百,到上千,我当时问她,这么高的定价,卖得出去吗?她非常自信地说,你就等着看奇迹吧。
果然如她所说,这些卡片还比较容易成交。因为我的闲鱼也帮忙挂卡片信息,有机会充当客服,和我聊天的买家,大多都很有礼貌,喜欢讲价的人并不多,说要买也很爽快。
我女儿那段时间认真对待每一个买家,尤其是价高者,更是在打包时,赠送足够多的、她称为情绪价值的小物件,好像不把那个只装一张卡片的小盒子填满就对不起买家。
到了年底,她几乎卖完了手里的存货。有一次她和我们聊天时感叹,“幸好退坑早,那些卡片很快就一文不值了。”
此后,她追过chiikiwa——几个软糯糯的小动物,B站上的动画片一两分钟一集,几乎没有台词,都是一些可爱的行为,那段时间,她和几个网友连线谈到这些角色时,经常在屋里尖叫,我很不理解,问她怎么了,她说chiikiwa们太可爱了。
她们用尖叫表示喜欢。
和上一波追卡片的经历一样,我依然不理解,但也没有阻止。因为到了chiikiwa的时候,我的孩子已经不再疯狂乱买,逛店的时候允许自己买一些小玩具,或者买带有chiikiwa图案的文具,这都属于可接受的范围。
到了“拉布布”风行的今天,我感觉我家10后比很多大洋彼岸的很多大人都棒,她已经洞悉到这背后的泡沫和商业套路,以前的疯狂不再。
当然,她们是极大需要情绪价值的一代,只是这些情绪价值又被其它爱好所替代,例如某类体育项目,与之前的买卡片“端盒”相比,我们更愿意把钱花在体育项目上。
在我周边,还有很多家长深陷在孩子周而复始买卡片、开盲盒的困惑中,我为此撰文分析过这件事的商业本质,与其说是孩子们的自控力差、认知不足,
例如,盲盒隐藏款的抽中概率设定在1:144,为了拿到那个“1”,理论上,消费者需付出145份的钱,以一个盲盒59的单价计算,获得隐藏款的价格为8555元,当然,如果足够幸运,可能买到第几份就抽到隐藏款,但至少也付出了几倍的代价。
在这个过程中,不知道买到第几份能幸运拿到隐藏款的期待,导致他们不断复购,这个过程变得惊险而刺激,消费也变成了博彩。
这种机制,壹览商业的创始人杨宇分析更为贴切:“这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斯金纳箱实验’,是利用‘间歇性强化’原理,持续刺激多巴胺分泌。”
多巴胺这种物质,能让人获得短暂的兴奋,就获得赌博一样的效应,心理学家研究过,赌博形成的“瘾”对大脑结构具有不可逆的改变,赌场尚且规定18岁以上才可以入场,盲盒机制下的卡片、盲盒销售,却有大量的消费对象属于小学生、中学生,他的实质为赌博,但却是不设置任何限制的商业行为。
这类“有毒的商业模式”,也是多数家长害怕孩子接触到的原因,然而,它们在今天却几乎占据所有渠道,孩子们避免不了,家长也无力禁止,说教更是没用,最好的方式就是借机让孩子们去探索这件事的意义和价值,最终相信他们会形成一种理性的选择,当然,这得付出一笔昂贵的学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