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邓亚萍,那是我们这代人心中,战无不胜的符号,连续八年世界第一,18个世界冠军,第一个女子大满贯,她在球场上那股子狠劲儿,是多少人眼里为国争光的英雄模样。
可谁能想到,这位乒坛传奇,退役后的日子并不好过,从最高荣耀到舆论争议,网上都是说她“败光20亿”、“跪舔洋人”、“假中国人”,这些恶毒标签将她团团包围。
那么曾经叱咤风云的“乒乓女王”怎么会深陷争议漩涡中?这些传闻到底是真是假?面对突如其来的恶意泼脏水,她又是如何做的呢?
奥运冠军陷入背叛风波
早在邓亚萍横扫世界之前,她就一直在跟她那不足一米五的个子较劲,要知道在那个年代,练体育都讲究高大壮,而邓亚萍杵在那,让教练看得都直摇头,就连她亲妈都觉得她不是练体育的料。
但没想到,她偏偏是天生吃这碗饭的,对小球那种感觉,就像是刻在基因里,她爸也是教练,索性自己上手教,那段日子整天都在训练。
为了弥补身高劣势,她得比别人付出十倍百倍的努力,腿上绑沙袋跑三千米,那滋味谁受得了,输了球就跟块牛皮糖似的缠着对手再打,非得赢回来才罢休,这股子轴劲,真是打娘胎里带来的。
也因为这身高,她不止一次被省队拒之门外,那句“这女娃不错,可惜先天条件不好,发展有限”,像把刀一样,深深地扎在她心里,蒙在被子里哭完,她爬起来接着练。
甚至她还跑到不正规的训练营,跟那些同样被淘汰的孩子混在一起,反倒练出了更野的劲和更强的生存能力。
她的坚持,终于等来了识货的人,先是河南女队的教练看中了她,借调到省队,十三岁替补上场,居然把当时的国手、世界冠军都赢了个遍,而这直接让她一战成名,把全国乒坛都震动了。
国家队的张燮林教练也是个有眼光的主,顶着压力把这个“矮个子”姑娘招进了国家队,进了国家队,她更疯了,练到吃饭都没空,她说打球是喜欢的事,再累也不苦。
就是这股常人难以理解的热爱和不要命的刻苦,才有了后来的“邓亚萍时代”。
谁都没想到,1997年才24岁她,当时正属于她的巅峰,邓亚萍却选择了退役,更让人惊掉下巴的是,她没去当教练,也没进体委,而是转身扎进了清华园,从头开始补习文化课,尤其是对她来说跟天书一样的英语。
一个从小所有时间都给了球台的人,去啃书本,这难度不亚于让她蒙着眼再拿个世界冠军,可她还是那个狠劲,赛场上怎么拼,书桌前就怎么拼,硬生生从清华读到诺丁汉,再到剑桥,拿了个博士回来。
这段求学经历,本身是证明她毅力和智商的最好例子,可偏偏就是这段经历,给她惹来了天大的麻烦。
一张她在剑桥毕业典礼上单膝跪地接受证书的照片传到网上,瞬间就炸了锅,铺天盖地的骂声涌过来:“给洋人下跪!”“崇洋媚外!”“卖国贼!”什么难听骂什么。
可实际上这只是剑桥大学延续了几百年的传统仪式,学生对学院和师长的尊重表达,全世界的学生都一样,跟所谓的“跪拜神职人员”完全是两码事,更跟“卖国”扯不上。
但网上的舆论可不能小瞧,一旦恶意解读来了,真相往往就没人在意了,这是她第一次在公共领域,因为文化差异和被人断章取义,被架在火上烤。
从剑桥回来,她又来了个让人看不懂的操作:去搞互联网,负责《人民日报》下面的“即刻搜索”项目,这野心挺大,想在一家独大的中文搜索市场里撕个口子。
虽然跟互联网八竿子打不着,她还是拿出那股拼劲扑了进去,努力学习,到处拜访行业大佬,高薪挖技术人才,想把这事干漂亮。
可搜索引擎这玩意,技术壁垒高得吓人,砸钱跟无底洞似的,市场竞争也激烈到刺刀见红,即刻搜索最终没能成事,几年后就合并调整了。
可项目一结束,作为负责人的邓亚萍,立刻又被推到风口浪尖,“一个打乒乓球的,懂个屁互联网,败光了国家20个亿”直接朝着邓亚萍扑了过来。
好家伙“20亿”这个数字,成了攻击她的核心武器,但后来爆出来的消息,表示即刻搜索的总投入根本没到20亿,实际也就五个亿左右,大头都用在技术研发上了,这跟“败光20亿”完全是两码事,是投资打了水漂,不是她中饱私囊或者胡乱挥霍。
她自己都无奈地说过:“要有20个亿,说不定当时就做成了”,可这话在强大的流言面前,显得苍白无力,她就这么被塑造成一个不懂行还乱花钱的形象,替整个项目失败,扛了大部分的骂名,成了最显眼的“背锅侠”。
除了下跪和败光钱,还有一个更恶毒的传闻,直接冲着她的身份根基去了,那就是国籍问题。
因为邓亚萍在法国生孩子,就有人抓着这一点不放,一口咬定她的儿子就是法国国籍,甚至还有人说她本人也改了国籍,不是中国国籍了。
要知道,这些言论对一个为国争光大半辈子的人,扣这个“假中国人”的帽子,真是太过分了,毕竟这已经不是一般的批评,这是在否定你所有为国家做出的贡献,质疑你的忠诚。
事实是,当时她丈夫在法国工作,在那边生孩子很正常,而且法国不是你生在那就算法国人,最重要的是,中国不承认双重国籍,她真改了国籍,哪还能像现在这样到处跑,更不要说还有中国护照了。
面对这种泼脏水式的诽谤,邓亚萍没惯着,她直接站出来,亮证据,公开晒出自己、丈夫和儿子的中国护照,用最直接的方式告诉所有人:我们一家都是中国人,而且我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
可即便拿出“铁证”,这事似乎也压不下去,网络上总有一帮人看不得她好,总是宣传那些关于邓亚萍负面的信息,他们并不关心事实,就享受那种把一个“神”拉下神坛,踩上一脚的快感。
但也正是这种对国籍的无端指责,对邓亚萍和她的家人带来的压力,远比外界想象的要大。
回看邓亚萍退役后这几十年,你说她麻烦不断也好,你说她探索转型也好,她的人生就像是她打球的翻版,充满了挑战、跌倒,还有爬起来接着拼的劲。
而那些围绕她的争议,其实是她作为公众人物,必须承受的舆论放大镜,也是社会对“失败”和“转型”复杂心态的一种折射。
当大家习惯了看到她在领奖台上光芒万丈的样子,反而却忘了她也是个普通人,需要学习新的领域,会遇到困难,也可能在商业世界里摔跟头,简单粗暴地给她贴上标签,是永远看不到一个人的全貌和事情复杂性的。
如今的她,五十多岁了,依然活跃着,分享着,那些她赢下的世界冠军,和那些她面对并试图战胜的流言蜚语,共同构成了这个独一无二的邓亚萍。
比起那些不知道从哪儿来的传闻,她身上那股子不向困难低头、勇于承担的韧劲,或许才是最值得我们好好看看的。
参考信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