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的高山峻岭之间,羌族妇女手中的针线穿梭千年,绣出了一幅幅独特的生活画卷——这就是羌绣,承载着羌族古老记忆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羌绣扎根于四川羌族聚居区,是羌族人民代代相传的传统技艺。它的故事可以追溯到遥远的远古时期。当羌族先民们开始制作陶罐、编织麻布、制作彩陶时,简单的纹样和几何图形便悄然出现在他们的日用器皿上,这便是羌绣艺术的萌芽。考古发现,如汶川、茂县等地出土的带有“绳纹”的陶罐,以及青铜器上的“饕餮”纹样,都印证了这些早期纹饰与羌族聚居地的紧密联系。远古的羌人喜欢用贝壳、兽骨、彩石装饰自己,在兽皮麻布衣服上刺出质朴花纹,也在独特的双耳陶罐上刻划龙纹、鱼纹、祥云、蛙纹等图案,今天羌绣的精美纹饰,其源头正可追溯到这些古老的印记。
![]()
图源网络
自古以来,羌族人就以勤劳坚韧著称,他们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羌绣,就是他们表达审美情趣和生活智慧的重要方式。古书《商君书》和《隋书》都曾提到羌人的编织和装饰习俗。到了明清时期,刺绣在羌族地区广为流传,其中精巧细致的“挑花”尤其盛行,并逐渐形成了完整而独特的体系。
羌绣的魅力,首先在于它丰富多变的针法。主角是精巧的“挑花”(也叫架花),此外还有“织字”(提花)、“纳花”(扎花)、“撇花”(平绣)、“勾花”(链子扣)等等。这些技法赋予了羌绣不同的美感:挑花质朴厚实,多以黑白两色在深色布料上绣出醒目的几何图案;而纳花等技法则色彩绚烂,如同彩虹般夺目。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当属“花围腰”和“云云鞋”。
羌绣的图案是生活的写照和对美好的向往。它们多取材于自然和日常生活:花草、瓜果、虫鱼鸟兽,如龙、狮、羊、鹿、飞禽,以及各种寓意吉祥的场景。那些精美的“团花似锦”、“鱼水和谐”、“瓜瓞绵绵”、“麒麟呈祥”、“二龙戏珠”等经典图样,无不色彩明丽、形象生动,饱含着羌族人民对和谐美满、吉祥如意和幸福生活的深情期盼。
羌绣的美,早已融入羌族日常穿戴的点滴。它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活跃在人们身上的鲜活艺术。无论是男子头上简单的青色或白色头帕、自制的麻布长衫、实用的羊皮褂子、绣着云纹的“云云鞋”,还是妇女们色彩更丰富的头帕(四季花样不同)、绣着花边的衣衫、系有花边的飘带和腰带,甚至脚上的红带子,处处可见羌绣的踪迹。细心观察会发现,这些精致的绣花大都点缀在衣物的易磨损部位,如领口、袖口、衣襟、裙边、鞋帮、头帕和鞋垫上。这并非巧合,那些密密麻麻的针线不仅装点了生活,更实实在在增加了衣物的耐磨性,延长了使用寿命,让美丽与实用在羌族服饰上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