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以冲突或将迎来大结局,以色列援军已在陆续抵达,30国已做出选择。与此同时,中美俄几乎同一时间呼吁公民撤离。那么,如今伊以局势如何?这场冲突又会有怎样的走向?
伊朗和以色列的交火已经持续了五天,至今未有任何缓解的迹象。伊朗革命卫队公布的数据称,仅在过去48小时内,他们已发起了九轮代号为“真实承诺-3”的攻击。其中不仅包含数百架无人机的饱和打击,还有导弹密集覆盖目标区域。据统计,伊朗共出动545架无人机执行攻击任务,而以色列方面也承认,遭遇了至少11轮打击。
![]()
与此同时,以色列宣布掌控德黑兰上空,并发布居民撤离建议。据报道,海法炼油厂爆炸造成三人死亡,伊朗红新月会救援人员在空袭中遇难。仅以军对德黑兰的初轮打击,就造成了超过200人死亡,其中九成是平民。这不仅是一场冲突,更是一场席卷民众的巨大灾难。
于是,各方撤离开始加速。俄罗斯宣布柴可夫斯基交响乐团成员、电影拍摄团队已经撤出伊朗,经阿塞拜疆转移。更大规模的撤侨随后展开,238名俄罗斯与其盟国公民通过陆路撤离德黑兰,俄外交部宣布暂停驻伊朗领事业务,同时关闭往来以色列、伊朗、伊拉克、约旦的空域,禁飞令持续至6月26日。
中国的行动也很快,中国驻以色列使馆发出紧急提醒,敦促在以中国公民迅速通过陆路离境,推荐优先走约旦口岸。外交部补充道,目前已有部分公民安全撤至周边国家,驻外使馆已启动应急机制,保障后续撤离顺利。热线和领事协助通道全部开放,确保每一位在前线的中国人都能及时获得帮助。美国方面更是直接,特朗普在社交媒体公开喊话,要求所有人立即撤离德黑兰。他同时施压伊朗政府,重申伊朗“绝不能拥有核武器”,敦促重新回到谈判桌前。
![]()
与此同时,更多国家开始明确表态。阿拉伯与伊斯兰国家联合发声,埃及、约旦、阿联酋、沙特、卡塔尔等21国外长发表联合声明,谴责以色列的军事打击行为,称其违反国际法和联合国宪章。声明内容强硬,呼吁停火,并指出当前局势已经对整个中东地区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来自东方的声音也随之而来,上合9国发布联合声明谴责以色列对伊朗的军事打击,批评其侵犯伊朗主权,攻击民用设施,严重违反国际准则。声明指出,当前行为可能对全球和平带来更严重后果。不过,也有例外——印度强调自己未参与联合声明的讨论,不难看出,莫迪政府在亲伊与亲以之间的平衡再次暴露,一面维持与伊朗的战略合作,一面又不愿得罪以色列。
而在正面,以色列的强援也正在逐步抵达。6月16日,美国“尼米兹”号航母驶过马六甲海峡,取消原定访越计划,直接朝中东进发。同时,美军从本土起飞的28架加油机,包括KC-135R和KC-46A型,先后抵达德国、英国、爱沙尼亚、希腊等基地。有分析指出,这种级别的后勤调动,明显是为冲突外溢准备的战略布局,美方已在为可能的全面升级做准备。
![]()
此外,英国也加入了增兵行列,新上任的首相斯塔默宣布,英国将向中东地区派出更多战斗机和其他军机,理由是应对地区安全风险。在回应伊朗方面提出的“打击援以国家”的威胁时,斯塔默毫不退让,明确表示将站在盟友一边,做出正确决定。
如今,决战前夜,双方都在展示肌肉——内塔尼亚胡手持“打击清单”宣称:以军正实现“消除伊朗核与导弹威胁”两大目标,将逐个摧毁导弹工厂、消灭核科学家。伊朗革命卫队则誓言“真实承诺-3”行动将更猛烈精准,甚至警告可能动用4000枚导弹发起饱和打击,德黑兰街头已升起象征死战的黑色旗帜。
不过,从目前情况来看,停火的窗口还没有关闭。虽然内塔尼亚胡与伊朗革命卫队都在放狠话,但各方同时也释放了一定的外交接触意愿。同时,美方尚未介入实战,俄罗斯也未动用军事力量,中国在保障侨民安全的同时,未对局势发表刺激性评论,而是强调区域和平与稳定,这反映出一个理性大国的态度。
![]()
总之,眼下的中东,就像一个堆满汽油的十字路口,一点火星就可能点燃整个区域甚至波及全球,而谁是那第一根火柴,谁又能真正掌握火势的蔓延方向,仍然难以预判。但无论如何,冲突已不再只是以伊之间的恩怨。它变成了一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全球博弈。未来几天,是选择悬崖勒马,还是步步向前无法回头,将决定这场危机是否走向大结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