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9时8分,随着掘进作业面最后一声爆破的轰鸣,柿竹园万吨技改项目运输巷道在热烈的欢呼声中实现双线贯通。这是继排洪隧洞贯通后,该项目取得的又一重大进展,标志着项目向加速推进、全面竣工迈出了关键步伐。两条总长3公里、垂直高差119米运输通道分别实现提前贯通,项目团队以超预期速度和高质量成果,彰显了“敢啃硬骨头、善打攻坚战”的精神风貌。
攻坚克难
七个月鏖战铸就通途
运输巷道是万吨技改工程的“物流命脉”,承担着将露天采场剥离的废石运输至尾矿库并作为尾矿库后期坝筑坝主要材料的核心功能。主体工程由两条并行的三心拱结构巷道组成,净断面4.5米×4.7米,平均坡度8.6%,满足重型卡车双向循环运输需求。
该工程自启动以来,项目团队克服破碎带岩层稳定性差,地质状况复杂;单巷道掘进长达1483米、巷道双向总进尺3100余米,通风、排水、出渣难度大;在垂直高差119米、巷道两头山路超8公里的山体中实现精准对接,施工精度、测量技术要求高;项目工期紧、任务重等困难,创新采用“两端掘进、红外定向、双向互证、定期复测”的策略,确保施工质量和进度。通过动态优化爆破参数、强化支护工艺等措施,经过连续7个月的艰苦奋战,实现1#运输巷道提前4天贯通,2#运输巷道提前34天贯通,创同类工程效率新纪录。
技术创新
科技赋能突破施工壁垒
项目团队充分发挥创新驱动作用,通过三大创新破解施工难题,为巷道高效、安全、精准贯通提供了强大技术支撑。
在精准测量和动态纠偏方面:采用先进的全站仪、激光指向仪等设备,实时监测巷道走向;通过建立贯通导线网进行误差预计与平差,确保双线精准对接,误差远低于规范要求。
在工艺革新方面:针对围岩稳定性差异,分段采用“光面爆破”、“预裂爆破”技术,减少超挖欠挖量;在破碎带区域实施“短掘短支”工艺,加密锚杆锚索,增加钢拱架密度,实施标准化施工,有效控制围岩变形;在强化通风防尘、实施绿色施工方面:选用大直径风筒和大功率、高效率通风机,加强通风管理,有效解决长距离独头巷道掘进通风难题;同时,实施湿式凿岩、爆破后喷雾洒水、装岩洒水等综合防尘措施,改善作业环境。
安全筑基
立体监管护航“零事故”
安全是项目建设的生命线。项目团队把“零事故、零伤害”作为底线,构建“三位一体”安全管控体系。
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实行网格化管理,明确项目责任人、班组长、一线工人“三级职责”,把安全责任落实到每个施工人员、每个作业区域、每道作业工序。全面推行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施工前开展风险辨识评估,针对隐患制定管控措施;施工中,严格执行班前检查、班中巡查、班后复查“一班三检”制度,实现隐患“闭环管理”。加强应急演练与安全培训,制定完善的应急预案,开展透水、地质灾害等专项应急演练,加强有针对性的安全教育培训,提升施工作业人员安全意识和技能。
党建引领
构筑项目攻坚“红色堡垒”
项目联合党支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以“党建+工程”深度融合为抓手,成立“巷道工程党员突击队”,将党员先锋力量注入建设一线。党支部委员、党员干部冲在前头、走在前列,及时解决施工现场突发事项;突击队党员主动认领高风险段施工、复杂地质处置等关键任务,带动班员攻坚克难;党支部积极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开展安全知识竞赛、技术比武等活动,凝聚攻坚合力。
项目联合党支部组建“巷道工程党员突击队”以来,掘进工作量平均每天增加1.5米,掘进效率提升了20%,充分彰显“党建+”在项目建设和“急难险重”任务中的引领带动作用。
文 刘志春 周圣谕图 陈晓娇 赵宇林编辑 李罗琪一审 陈晓娇二审 丁莹三审 赵慧媛
(中钨高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