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大 何
最近常有人在文章下面留言,问一个挺大的问题:国家为啥不直接给每个人发钱呢?
你别说,这问题不光咱们琢磨,连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这样的顶级学者也在想。
他去年就在《纽约时报》上发文,直言看不懂为什么我们这边宁可让钱在生产端空转,也不愿意直接发给老百姓去消费。
克鲁格曼觉得,咱们经济现在遇到的核心问题是“大家不花钱”(有效需求不足),那最直接的解决办法,就是把钱从工厂、企业那里,转移到咱老百姓的口袋里。
要么给企业减负然后要求给员工涨薪,要么就简单粗暴——直接发钱。
那为啥我们没这么干呢?
很多人可能会脑补一出“高层必有深意”的大棋。
但官方给出的主流顾虑其实非常直白:怕发的钱,大家不花,而是直接存起来了。
这个顾虑有道理吗?有。
因为消费的底层逻辑,从来不是“手里有钱”,而是“对未来有信心”。
当你相信未来的生活有保障、收入会稳定时,你自然敢消费,甚至乐于“提前消费”。
可一旦你对未来感到不安,天大的红包拿到手,第一反应也大概率是存进银行,以备不时之需。
在这个全球经济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信心比黄金更珍贵”这句话,我们都体会得越来越深。
所以,“发了钱也会被存起来,无法有效刺激经济”,这个判断本身是成立的。
但问题仅仅如此吗?
如果再往深挖一层,你会发现背后还有更根深蒂固的“惯性思维”在起作用。
长久以来,我们的经济政策都有一种“重生产、轻消费”的倾向。
无论是过去的税收制度设计,还是近期的各种补贴,资金大多流向了生产端——也就是企业和工厂。
这种模式形成了一种强大的惯性,让许多管理者下意识地认为,只有生产才能创造价值,而消费只是消耗财富。
在这种观念下,“让大家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似乎总比“鼓励大家花钱”更让人心安。
这时候,肯定会有人担心另一个经典问题:“要是人人都发钱,不就等于没发钱,还会通货膨胀吗?”
这里面其实有两个常见的误解。
第一个误解是:“都发钱,等于都没发!”
这句话听起来很有道理,但它巧妙地混淆了一个概念,就是“按比例发钱”和“按人头发钱”。
如果按现有财富的“同比例”发钱,比如村里首富有100万,你有10块,都给你俩的资产翻一倍。
那确实等于没发,贫富差距依旧悬殊。
但如果是“按人头发钱”发钱呢?
比如,每人发10万。
村富的资产变成了110万,而你的资产变成了10万零10块。
你看,贫富差距是不是瞬间缩小了?
现在你明白为什么总有人用“都发钱等于没发钱”来忽悠人,阻挠给普通人、特别是低收入者发钱了吧?
因为在他们眼里,富裕的意义就在于“高人一等”,如果大家都富了,那他们的优越感就没了。
记住这句话:对富人来说,他们最大的财富,就是穷人的存在。
他们不是不喜欢发钱,不然为什么天天喊着要“货币宽松”、“放水救市”?
他们只是不喜欢把钱发给你我而已。
第二个误解是,“印那么多钱,会通货膨胀的!”
这也是一个经典的挡箭牌:“给14亿人每人发1000,就是1.4万亿!印这么多钱,物价飞涨,日子更难过!”
这个想法很普遍,但可能忽略了一个残酷的事实:钱其实一直在印,只是没有直接流到你的口袋里。
看看最新的M2数据(广义货币供应量,可以简单理解为社会上 “钱” 的总量)就知道了,早就突破320万亿了。
这些钱去哪了?
过去最常见的路径就是“大基建”,比如国家投100亿搞个大工程,理论上是想让这100亿在整个产业链上流动起来,人人有汤喝。
但现实呢?
这100亿可能刚一出门,就被最顶端的几个玩家分走了90亿,剩下10亿再经过层层转包、层层盘剥,最后流到干活的普通人手里时,还剩多少?
刺激经济的效果可想而知。
所以你看,发钱其实一直在进行,只不过是通过特定的“管道”,流向了特定的群体,从来没走过“全民共享”的模式。
这也是为什么,总有人拼命鼓吹搞基建,却坚决反对把钱直接发给中低收入群体。
说到这,可能又有人会提议:“那发消费券行不行?定向刺激消费。”
听起来不错,对吧?
但这里面的“猫腻”可能比你想象的要多。
我给你讲个听来的故事:去年某地为了刺激消费,发了一大批无门槛的百元消费券。
但很多人压根不知道这事,因为消息只在一个人气很低的本地公众号上发了,领券的入口还藏在超市小程序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
结果呢?一个朋友算准了时间去抢,页面一刷新,券就没了。
根本不是“抢光”的,是压根就没给你抢的机会。
本该给全民的福利,最后真正能拿到的,又有多少是普通消费者呢?。
聊到这里,我们再回到最初的问题。
直接给全民发钱,确实会面临各种问题,它绝不是一个完美的方案。
但是,一个不完美的方案,也比没有方案要好。
消费信心的建立,并非一蹴而就。
一次性的、抠抠搜搜的发钱,大部分确实会被存起来。
但如果能形成一种制度,比如以普惠补贴或社会保障的形式,让普通人对未来收入形成稳定的预期,哪怕每个月只多几百块,他们也会敢于消费。
尤其是那些债务负担不重的年轻人,你多给他们两百,他们是真的敢花掉。
更何况,我们现在面临的真正问题,或许是“不愿发钱”的思维本身。
我们总说发钱没用,可我们有没有想过,那些早已通过各种渠道拿到“定向放水”的少数人,他们手里的钱就一定用对地方了吗?
我们发展经济,最终目的不就是为了让大家生活得更好吗?
过去几十年,我们的经济政策一直倾向于补贴“生产端”,比如给企业退税、给商家补贴,觉得生产才能创造价值。
这种惯性思维导致一个结果:产品越造越多,但普通人的消费能力没跟上。
当消费能力跟不上,生产出来的东西卖给谁呢?最后还是会反噬到生产端。
与其总是站在宏大叙事的角度,一边论证“发钱不行”,一边又对其他有效的分配方式闭口不谈,那和放P又有什么区别呢?
我们不妨简单点,就扪心自问:如果现在你的账户里突然多了2000块,你会不会开心?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这件事就值得我们继续探讨下去。
全文完,感谢阅读,既然看到这里了,如果觉得不错,请点赞转发在看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