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去年还人手一个的Molly盲盒,今年突然在朋友圈"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种造型怪异的LABUBU玩偶。这种突如其来的"改朝换代",正在揭示泡泡玛特最致命的商业短板。
![]()
昙花一现的IP生命周期
Molly的兴衰史堪称潮玩界的教科书案例。这个绿眼睛的小女孩形象,在2016-2020年间创造了泡泡玛特78%的营收神话,却在2021年突然失宠,收入占比暴跌至11.5%。同样的剧情正在LABUBU身上重演——虽然当前二手市场价格仍维持在千元高位,但社交媒体讨论热度已呈现明显下滑趋势。
这种"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IP更替节奏,暴露出无故事IP的先天缺陷。不同于迪士尼的玲娜贝儿有完整的故事背景,泡泡玛特的IP更像是"突然空降"的潮流符号。当消费者发现这些玩偶除了"被名人带火"外毫无内涵时,热情消退的速度往往比想象中更快。
![]()
没有故事的IP就像没有根的浮萍
对比国际成熟IP的发展路径,我们会发现泡泡玛特缺失了最关键的文化沉淀环节。日本熊本熊的成功离不开持续的内容输出和地域文化赋能;漫威英雄每个角色背后都有几十年的漫画积淀。而泡泡玛特的IP更像是"网红快消品"——通过密集营销快速引爆,却缺乏持续造血的能力。
![]()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模式正在遭遇Z世代的内容消费升级。当《原神》等游戏IP通过丰富叙事构建情感联结时,单纯依靠"抽盒快感"的盲盒显得格外单薄。某潮玩爱好者坦言:"收集了30个Molly后,我突然发现它们除了摆着积灰,似乎没有任何让我继续收藏的理由。"
潮玩行业的"内容贫血症"
泡泡玛特面临的困境折射出整个潮玩行业的共性难题。数据显示,2023年国内新推出的潮玩IP中,具备故事背景的不足15%。这种"重形式轻内容"的创作取向,导致大多数IP都难逃"三月网红"的命运。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文化价值的缺失。当消费者意识到自己花重金购买的只是"一阵风"式的潮流符号,而非能够历久弥新的文化载体时,整个行业的信任基础就会动摇。这解释了为何泡泡玛特要急迫地布局主题乐园和NFT——试图通过场景营造来弥补内容短板。
潮玩不该只是橱窗里的摆设,而应是能讲述时代故事的文化载体。当我们在追逐下一个爆款盲盒时,或许该问问自己:十年后,这个没有故事的玩偶,还能带给我们当初的感动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