闺蜜曾在遭遇家庭变故时问我:
人这辈子太难了,我们又这么普通,要怎么做,才能活得不那么累呢?
当时,我并不知道该怎么安慰她,因为我也曾这样抱怨过。
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了罗曼·罗兰的一句话。
他说:“生活中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现实千疮百孔,处处充满挑战。
想过好这一生,我们普通人更是要收敛心力,将足够多的精力倾注于最重要的事情上,才可能成为自我救赎的英雄。
就像作家易小荷在她的纪实文学《盐镇》中记录的小镇女人那样。
这里的女人,和她们生活的古镇一样,平凡且鲜活。
她们的根就扎在这方圆不到两公里的土地上,有的人一辈子也不曾想过要离开,有的人离开了又回来。
古镇,是她们的牵绊,更是束缚她们的困境。
也正是这里的逼仄贫瘠,让身处其中的女人们早早就懂得了生活的真谛:
心力充足的人,越是身处困境,越要给自己“省心省力”。
因为她们知道,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路要走。
只有收拢心念、屏蔽干扰、简化情绪,将心力都集中到自己身上,才能在命运的夹缝中挤出一方自己的天地。
陈婆婆或许是古镇上最古老的人了,她出生于上世纪三十年代。
前半生,她经历了三次婚姻,生养了四儿两女。
刚四十岁出头,她就成了街坊嘴里“熬死三任丈夫”的女人。
原本,她还妄想着倚靠婚姻里的另一半过好日子,然而却越过越惨。
在最难的时候,她和孩子们一天只能吃上一顿稀饭。
对陈婆婆来说,吃不饱的感觉,远比被遗弃、被家暴的记忆更加痛苦。
直到后半生,她摒弃杂念,将全部注意力集中到“吃饭”这件事情上,生活才慢慢有了起色。
一开始,没有多少本钱的陈婆婆只能摆摊做些小生意,卖一分钱一勺的煎豆子、一分钱一杯的凉水。
等有了经验后,她就借钱买煎花生的机器、绞肉机、绞糖机……各种赚钱的门路,她都要去试一试。
甚至,她后半生唯一一次出远门,带回来的都是一大堆扫把。
原来,她发现在古镇卖到十块一个的扫把,在城里只要三块钱。
陈婆婆少有闲下来的时候,她一门心思为了吃饱穿暖而忙活,忙到几乎已经忘掉了年龄。
五十八岁时,她找人担保借钱租了门面房,在街上开了一间茶馆。
她整日起早贪黑,除了洗衣做饭,就窝在店里守着生意。
陈婆婆依靠自己用心做事,把生意和日子经营得越来越好。
这些年,她精打细算,每攒齐一万元,就在镇上买一处房。
这些房子随着古镇的开发都升了值,后来光是卖掉其中一套房子,她就赚了十二万元。
陈婆婆用半辈子的奔忙,换来了现在的不愁吃穿。
可她早已习惯一个人专注做一件事,即使八九十岁了还是停不下来。
现在的她依然独自经营着一个小卖部。
她每日六点起床,八点开门摆摊,下午五六点收摊,日复一日,从未停歇。
晚上结束营业后,陈婆婆都要盘点一下货物。
她会因为多卖了两盒烟而高兴,也会因为下雨耽误冰棍的销量而不开心。
她在意的事情,永远只是眼下这一笔一笔能让她吃饱过好的小买卖。
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说过这样一句话:
任凭怎样脆弱的人,只要把全部精力倾注在唯一的目的上,必能使之有所成就。
生活起起伏伏,难免会陷入各种各样的困境。
当自身的能量不足以支撑我们迅速脱困时,不妨试着先沉下心来。
然后,从千头万绪中捋出一件最急需解决的事情,专心去做好它。
当你将力量集中于某一件事时,必会有滴水穿石的收获。
收拢心念,专注做事,才是摆脱困境的不二法则。
在世俗的古镇里,童慧绝对是一个“另类”。
镇上女人都将结婚生孩子视为头等大事,可童慧五十多岁了,不考虑结婚,更不想要孩子。
于是在古镇人的眼中,童慧就成了一个长得漂亮,却眼高于顶、不爱和人交往的女人。
他们确信,就是因为谁也瞧不上,她才硬生生把自己的终生大事给耽误了。
可童慧对这些闲言碎语倒是不甚在意。
因为她始终清醒地知道,自己想要的,就是安稳地生活在这个熟悉的环境里。
为此,她把自己固定在一个更小的圈子里,按照自己的规律和节奏生活。
她每天同一时间起床、上班、下班。
上下班的路程只要三分钟,微信通讯录里也仅有几十个联系人。
在给自己设定的圈子里,她将无关紧要的人和事全部屏蔽在外,如此一来,属于自己的时间就多了起来。
听不到关于自己的闲话,她也节省了不少向人解释、耗费口舌的精力。
她把这些时间和精力都用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最初在做临时工时,为了更好地适应工作,她利用午休时间自学了电脑操作。
她普通话说得标准,就报名参加各种演讲比赛,还获得不少奖项。
工作转正后,童慧为了继续提升自己,又花两年时间考了一个文凭。
童慧将大把的时间和精力花在自己身上,于是生活就变成了她想要的模样——平淡又稳定。
那些来自古镇人的肯定或否定,对她来说,早已无足轻重。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是忍不住在意别人的看法和评价,怕被别人说三道四。
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你做得再好,总有人能挑出你的毛病。
对此,我们要习惯戴上一副无形的耳机,屏蔽外界干扰,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留给自己。
就像《被讨厌的勇气》中写的那样:
只要不关注任何人的动态,不揣测任何人的想法,不去设想一些没发生的事情,简单点,钝一点,慢一点,你会发现你现在过得很自在。
梁晓清最大的遗憾,或许是没读过书。
因为父亲舍不得花钱,她只在学校上过一个学期的课,就办了休学。
母亲对于父亲的决定无能为力,只能偷偷抹眼泪。
那时,晓清懵懂又乖巧,她觉得不去上学也没什么不好,正好自己还能为母亲分担家务。
直到被昔日的伙伴们嘲笑,她才感到抬不起头来。
不过,她总是能把自己多余的情绪隐藏得很好,比如羡慕、失落、自卑……
她从不为自己辩解,也不和这些孩子发生争执,因为她怕母亲知道以后更加难过。
其实,晓清也是识字的。
父亲会拿别人用过的书当教材,教她认字、做题,母亲也会给她买故事书来读。
闲暇时,她喜欢画画,更喜欢抱着字典,一个一个地去认识那些不熟悉的字。
十四五岁的时候,她还会独自乘半小时的公交车去市里的图书馆看书。
通过阅读,她开始尝试理解这个世界上的人和事,也试着与自己的过去和解。
晓清意识到,积攒已久的不甘和迷茫不仅会把她困在过去,也会让她忽略当下,更不会有未来。
如果一直沉溺于过往的遗憾和伤痛中,什么都不做,她只会让人更加瞧不起。
想要彻底撕掉“没读过书”的标签,她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把这些不必要的情绪通通抛开。
认清现实后,晓清很快就从消极情绪的困扰中走了出来,她已经为自己选好了以后的人生道路。
她攒钱交学费,学习美甲、美容、纹绣技术,还定期到外地进修。
凭借好手艺,她开在镇上的小店生意日渐红火。
在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后,她顺利通过考试,拿到了驾照,还买了汽车、房子。
晓清舍弃掉多余的情绪后,活得也越来越有底气。
虽然丈夫不看好她的工作,公婆也看不惯她化妆去上班,但晓晴根本不在乎他们的看法。
至于未被满足和尊重的童年,她更是早已释怀。
很认同这样一个观点:
过去的遗憾,都不是为了刁难你,或许是为了委婉地提醒你,你可以重新出发。
我们难免会被过去的创伤所困扰,并因此产生各种各样的负面情绪。
这些情绪除了会消耗精力和心力以外,毫无用处,毕竟时光不会倒流。
对于已经发生的事实,我们要学会事过翻篇;对于过往的伤痛,我们也不要紧紧揪着不放。
舍弃无用的情绪,释怀心中的不甘,生活才有可能迎来新的转机。
作者易小荷在《盐镇》序言中写道:
我目光所及的古镇女性,无一例外都在挣扎着求生。
她们“所得固然各不相同,努力却一般无二。”
这些极富生命力的女人们心力充足,精力充沛。
在她们看来,似乎根本不存在什么困境。
就如同莫泊桑说过的一句话:
生活不可能像你想象的那么好,但也不会像你想象的那么糟。
生活本就悲喜交加。
我们只将有限的心力用于过好眼前的生活,不刻意回忆过去的不容易,也不费心思考将来会怎样。
当你全身心都投入一件事的时候,就会发现所谓的困境,或许只是人生路上一颗曾经硌过你脚的小石子而已。
作者 | 穆穆良朝
主播 | 楚翘,治愈系主播。喜马FM:楚翘_诗歌之王。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