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地名研究
关注我们,获取更多地名资讯
![]()
舟山群岛位于浙江省东北部海域,共有岛屿2085个,其中有居民海岛141个、无居民海岛1944个。千百年来,舟山人民以岛为家、以海为生,行舟楫之便、得渔盐之利,创造了丰富灿烂且如诗如画的海岛特色地名文化。“世界第一大港”宁波舟山港、“远东导航第一塔”花鸟灯塔、“中国第一大群岛”舟山群岛、“中国第一大渔场”舟山渔场,以及“中国四大佛教道场”之一的普陀山岛等地名,既是舟山人民繁衍、迁徙、奋斗、图强的生活见证,也是铭刻在每个舟山人心中的家国情怀与乡愁之源,更是舟山历史发展脉络的深刻印记。
舟山群岛海岛地名的历史演进
公元前222年,秦王嬴政以今宁波市鄞州区、北仑区和舟山群岛设鄮县,取“因贸易而建立的城邑”之意。舟山群岛因地理环境优越、物产丰饶,在古时被视为“海上仙山”,安期生、徐福、葛玄等方士慕名前往,留下寻仙采药炼丹的足迹,催生了首批海岛地名:翁山(今舟山岛)传因葛玄于此采药炼丹得名,桃花山(今桃花岛)传因安期生泼墨成桃花纹得名。
唐宋以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日渐兴盛,带动了浙东沿海及舟山群岛的经济发展。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宋高宗迁都临安(今杭州)后,舟山群岛海岛名称数量骤增。南宋《乾道四明图经》和《宝庆四明志》记录了部分名称演变过程,如梅岑山因唐末时兴供奉观音菩萨成为观音道场,演变为补陀洛迦山(又称普陀洛迦山)。
元代时,海岛自然村落初具雏形,多以所在海岛名称命名,如孤史岙因富翅岛古称“孤史山”得名,石衕岙因花鸟山岛古称“石衕山”得名。
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因“山名为舟,则动而不静”,改舟山为定海山,次年新设定海县,并将原定海县改名为镇海县,舟山原籍百姓陆续回迁,海域地理实体名称随之增多。康熙《定海县志》记载了海洋、海岛、海港、水道四大类名称,多为新命名,与渔业生产密切相关的明(暗)礁也有了记录。至清末,舟山群岛海域地理实体名称体系基本形成,多数名称沿用至今。
海岛地名的命名体系与文化特征
海岛地名通名文化。古代多以“山”“屿”“礁”等作为海岛通名,也存在无通名现象。“山”用于面积较大、山体较高的海岛;“屿”用于地处大岛周边、面积较小、山体较矮且有植被的海岛;“礁”指面积小、岩石裸露无植被的海岛。偏远海域曾有“石寺 磥”“石寺 螺”等渔民自造字通名,原指体量小、无植被的明礁,后因读音演变为“峙螺”。随着现代海图出现,“岛”成为海岛通名。在无居民海岛名称规范化过程中,部分原习惯性通名专名化,并增加符合海岛特征的通名,形成“某某山岛”“某某屿岛”“某某礁屿”等标准名称。
海岛地名专名文化。舟山百姓以海为生,海洋孕育了他们豪爽率直的性格,也正因此,大部分海岛专名比较直白、贴近生活:
——象形命名多以动物、植物、昆虫、日常生活用品、几何形状等命名,部分名称还保留了舟山方言特有称谓,如利市礁,缸爿礁等。
——颜色命名多以红、白、黄、青、黑等土层或礁岩色泽命名,但并非所有色彩用字都以颜色命名。例如,北白澎礁以巨浪拍岛、汹涌澎湃得名;西绿华岛则是“落华”“洛华”谐音成今名。
——位置命名采用“东西南北”“里外”“上下”方位词命名。其中,有以北为“上”,有以主岛为“上”,还有受南宋皇城建于临安南部影响,以南为“上”。
——大小命名就是以岛屿面积大小命名。在特定历史环境中可能出现大小颠倒现象。例如,嵊泗县小洋山岛原以面积小于大洋山岛得名。但随着2002年6月,洋山港工程开工建设,到2005年12月洋山港开港时,小洋山岛的面积远远超过了大洋山岛。
——以渔业生产习俗命名。例如,乌贼山屿、川木桩岛、南峰野猪礁分别以海岛周围海域主产鱼类、作业方式、航道情况等命名。
——借用中国名山大川命名。中国领海基点——海礁诸海岛名称分别借用秦岭、华山、武当山、嵩山等命名,寓意国防永固、国泰民安,体现了舟山人民的爱国情怀。
海岛地名文化的传承保护策略
加强组织建设,解决“谁来保护”问题。优化制度设计,发挥各级地名委员会的主观能动性与统筹调度职责,整合民政、自然资源和规划、文旅、交通、住建等多部门力量,成立海岛地名文化保护工作小组,构建“上下贯通、左右协同”的保护模式。采用“政府主导+市场参与+公众赋能”模式,强化地名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动员群众参与海岛地名保护,引导社会组织投身地名文化研究,形成“专业主导+社会共护”的良好格局,让保护工作既有力度又有温度。
聚焦历史地名,解决“保护什么”问题。准确把握舟山群岛在地理、文化、习俗等方面的地域特征,依据历史性、知名度、文化内涵、独特性及传承价值,将海岛古名称分批次、分等级列入保护范畴。全面开展“溯源行动”,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协作,活化利用考古新成果,深入挖掘并扩充宋代前海岛古名称,系统探究其来历、含义及变化原因,科学严谨地确定地理位置。
创新方式方法,解决“如何保护”问题。加大地名命名、更名审核力度,严格管控《地名文化遗产名录》中地名的使用。通过编纂地名文化遗产图、录、典、志,设立保护碑、保护牌等举措,传承弘扬地名文化遗产、活化利用其文化价值,讲好“一名一故事”。打造历史古村落、古街区,在合适的时间与地点复活海岛古名称,让历史地名融入日常生活、植根百姓心中。积极推行“数智护名”计划,结合AI智能、平台经济等新业态宣传海岛地名文化,使其成为助推乡村振兴的亮眼“名片”。
作者:王殿娜 徐磊
来源:《中国社会报(第七版)》
2025年6月13日
选稿:宋柄燃
编辑:宋柄燃
微信扫码加入
中国地名研究交流群
QQ扫码加入
江西地名研究交流群
欢迎来稿!欢迎交流!
转载请注明来源:“江西地名研究”微信公众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