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薄荷色的LABUBU玩偶,高131厘米,PVC材质,生产成本不足千元,却拍出了相当于一套房首付的价格(108万)。在同一场拍卖会上,棕色LABUBU限量版以82万元成交。
显然LABUBU已经超出了“潮玩”的定义,变成了具有收藏价值(或者说金融属性)的“艺术品”,当潮玩变成“艺术品”,那么我们究竟在为什么买单?
LABUBU由香港设计师龙家升(Kasing Lung)设计创作,尖耳朵、獠牙、圆眼睛的“小怪兽”,融合了北欧精灵传说与街头文化的元素,后来被泡泡玛特收购为独家IP。
![]()
The monsters 系列
但显然一个独立设计师,是没办法赋予自己的作品这么高的商业价值的,真正点石成金的,是泡泡玛特构建的IP营销策略。
首先,LABUBU的高价炒作,是建立在庞大的“盲盒消费群体”之上的。
这是独属于Z世代的“消费潮流”,引发了年轻消费者的情感投射,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成为年轻人对抗焦虑的“安慰剂”。
可以这么说,年轻人对于“盲盒”的痴迷,折射出一种他们对当下这个“内卷时代”的“反抗”或者“反叛”。越是批评,他们买的越凶。
这种牢固的基本盘,构筑起来的流量池是非常庞大的。
其次,泡泡玛特通过“隐藏款”“限量版”营造稀缺性。
在经济学中,稀缺性是价格的核心驱动力。这不是泡泡玛特一家独有的,而是品牌方惯常的营销策略,无论是包包界、手表界以及“潮鞋”界,这种通过“营销稀缺性”来提升产品价值的例子,数不胜数。
与此同时,在营销“稀缺性”的同时,还会叠加名人效应、概念炒作等。
具体到LABUBU身上,就是韩国女团BLACKPINK成员Lisa成为其“野生代言人”,泰国公主、贝克汉姆、蕾哈娜等国际名人公开携带LABUBU等著名的“明星效应”事件以及“丑到极致就是潮”的概念炒作。
但是上述炒作,还属于常规的营销手段范围,不足以让LABUBU拍出天价。
![]()
名人效应
真正让LABUBU拍出天价的是在“疯狂炒作”过程当中,所表现出的“金融衍生品”特征。
LABUBU目前在二手市场的交易机制,已经有点类似于金融资产,它的价格波动受到供需关系和市场情绪的影响,这种机制使得Labubu具备了金融衍生品的特征。
而且在LABUBU的二手市场交易当中,存在很多黄牛和“游资”疯狂炒作、囤货、抬价,有点类似于做市商,做市商的存在使得LABUBU价格波动更加剧烈,能够以小博大,影响全球LABUBU二手市场的定价逻辑。
![]()
LABUBU
到这个阶段,事情其实已经超出泡泡玛特的掌控了,泡泡玛特似乎也无意“纠偏”二手市场的“炒作行为”,任由LABUBU引发的一系列事件持续发酵。
但归根结底,以上“炒作基础”仍然可以归咎于Labubu的限量发行和稀缺性。
泡泡玛特只要“增加产量”就能轻易“击碎”天价美梦,但泡泡玛特肯定不会做这种“自降身价”还“破坏信用”的行为。
目前看来,这场狂欢只能靠市场机制自发调节和冷却(除非监管介入,但概率不大)。
不过,从积极的角度讲,这未必是件坏事。
其实,所有天价背后都有两种价值:真实价值(设计、工艺、文化)与共识价值(情绪价值、明星效应、稀缺叙事)。
前者决定下限,后者推动上限。
过往无数类似的案例表明,脱离真实价值的共识终会破灭,但扎根文化(IP)的共识可能成为新经典,谁说泡泡玛特没机会成为下一个时代的迪士尼、好莱坞呢?
以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