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以往税务稽查的通报,“虚开发票”“骗取退税”的商贸企业、“挂靠走账”的建筑公司、“不开票漏税”的餐饮门店,石化企业、医药行业、电商行业等曾是“常客”,但最近,国家税务总局2025年6月10日通报的三起税案,竟是看似“接地气”的民生行业,成了偷税“重灾区”。
这不是偶然。随着金税四期“以数治税”的深化,税务稽查的“雷达”正从传统行业向更广泛的民生领域延伸。今天,我们就从这三起税案出发,聊聊税务稽查的“行业扩围”逻辑,以及未来监管趋势。
![]()
01三起税案速览
1、海南欧丽家案——“品牌代理商的阴阳账本”
手法:用11家关联个体户分流收入,个人账户收款1.52亿元,申报收入仅367万元。破绽:1800万保底销售协议与申报数据相差5倍,门店规模与账面严重不符。2、重庆多笠原案——“百人工厂的‘亏损’魔术”手法:内账记录收入超4000万,外账申报不足百万;4千万货款直接进员工个人账户。破绽:冻库、货车等实体经营痕迹与“零申报”矛盾,物流记录成铁证。3、怀化泰和物业案——“明星物业的‘收费黑洞’”手法:用副总个人账户收取物业费、车位费,1366万收入“隐身”。破绽:业主投诉不开票,个人账户频繁存入带零头的现金。
共性:均通过“私户收款+两套账”逃税,且均因“规模与申报反差”被举报或稽查 盯上。
![]()
02为何这些套路总被识破?
1. “两本账”的致命bug:物理世界藏不住
企业老板们常以为“账是人为做的,可以随便改”,却忽略了现实世界的物理痕迹:
海南欧丽家的高端门店、重庆多笠原的百人车间和冻库、泰和物业的黄金地段小区,这些实体规模与申报数据形成“不可能三角”,稽查人员一眼就能看出矛盾。
2. 个人账户成“自爆卡车”
三家企业均用个人账户收款,但忽略了两点:
资金流异常:个人账户频繁大额交易(尤其带零头的现金)会被银行风控标记;
举证责任倒置:税务稽查时,若企业无法证明私户资金非经营收入,则直接推定为应税收入。
3. 行业潜规则反成“举报导火索”
家居行业“保底销售额”、物业公司“不开票惯例”等潜规则,反而成为内部人(如离职员工、合作方)或消费者举报的“实锤证据”。
![]()
03从税案看未来监管趋势
1. “数据治税”时代:稽查不再依赖举报
金税四期已实现税务、银行、工商、社保等多部门数据联网,未来企业“申报收入≠实际规模”将被系统自动预警,如:
员工社保人数>申报人数;
水电能耗>行业均值;
个人账户与供应商/客户资金往来频繁。
2. 小企业不再是“安全区”
过去认为“小规模纳税人稽查概率低”,但本案中:
海南欧丽家通过拆分个体户享受小规模优惠,仍被追溯关联交易;
重庆多笠原年收入仅申报百万,却因行业特征(冻库、重资产)暴露。
3. 老板个人账户=税务“定时炸弹”
三起案件均因个人账户流水被穿透查处,未来税务稽查将更关注:
账户实际控制人(如亲属、员工代持);
微信/支付宝收款(已纳入央行监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