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也有这样的经历:本来打算只刷10分钟短视频放松一下,结果一抬头,两小时过去了;明明已经很晚了,却总是忍不住再看"最后一个"视频;甚至有时候明知道内容并不那么吸引人,手指却仍然不由自主地继续向上滑动……如果你有这些体验,别担心,你不是一个人。
在短视频盛行的今天,"刷短视频停不下来"已经成为许多人的共同困扰。有人甚至给这种现象起了一个听起来很可怕的名字——"大脑退化"。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刷短视频停不下来,真的是因为大脑退化了吗?我们又该如何应对短视频上瘾?
![]()
大脑真的“退化”了吗?
短视频之所以能够迅速普及,主要得益于其几个显著特点:首先是"短",大多数短视频的长度在15秒到3分钟之间,非常适合碎片化时间观看;其次是"快",算法推荐机制让用户不需要主动搜索,只需被动接收内容;再次是"强刺激",短视频通常节奏快、转场多、信息密度大,给人强烈的感官刺激;最后是"多样化",从搞笑段子到知识科普,从美食烹饪到旅游风光,几乎覆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据最新数据显示,中国短视频用户规模已经超过9亿,几乎覆盖了全国所有网民。更惊人的是,用户每天平均花在短视频上的时间超2.5小时!
![]()
那么,为何大家会沉迷短视频?真的像传说中的一样,刷短视频停不下来是大脑退化造成的吗?
"大脑退化"(Brain Rot)这个词最早出现在社交媒体上,用来描述长时间接触碎片化、低质量内容后,感到注意力下降、记忆力变差、思考能力减弱的状态。虽然这个词听起来很吓人,但从严格的医学角度来说,"大脑退化"并不是一个正式的医学诊断术语。
![]()
那么,短视频真的会导致大脑功能退化吗?答案既是"是"也是"否"。
从神经科学角度看,我们的大脑确实会被短视频的特性所影响。短视频的快速切换和高度刺激性内容会不断触发大脑释放多巴胺——一种与愉悦感和奖励系统相关的神经递质。当我们看到有趣的内容时,大脑会分泌多巴胺,让我们感到愉悦;而算法则会不断推送类似的内容,形成一个正反馈循环。
![]()
长期处于这种状态,大脑确实会发生一些变化。研究表明,频繁接触快节奏、高刺激的内容可能会降低人对普通刺激的敏感度,导致需要更强烈的刺激才能获得同样的愉悦感。这就像吃辣,一开始微辣就能让你感到刺激,但吃多了之后,可能只有特辣才能让你有同样的感觉。
此外,短视频的碎片化特性也可能影响人的注意力持续时间。当我们习惯了15秒到1分钟的内容后,要集中精力阅读一本书或者观看一部两小时的电影就会变得更加困难。
![]()
但是,将这些变化称为"退化"可能有些夸张。更准确地说,这是大脑对环境的适应性改变。我们的大脑具有惊人的可塑性,它会根据我们的使用习惯而重塑自己。如果长期沉浸在短视频中,大脑确实会调整自己以适应这种快速变化的信息环境;但如果改变习惯,大脑也会相应地重新调整。
![]()
当娱乐变成负担
虽然"大脑退化"这个说法有些夸张,但短视频成瘾确实是一个真实存在的问题。根据专业定义,当一个人无法控制自己使用短视频的时间,即使意识到负面后果仍然继续使用,并且在不使用时出现焦虑或不适感,就可能符合"成瘾"的特征。
短视频成瘾会对大脑健康产生多方面的负面影响。首先是注意力分散,长期沉迷短视频的人可能会发现自己越来越难以集中注意力在一件事情上,尤其是那些需要长时间专注的任务。其次是记忆力下降,碎片化的信息摄入方式不利于形成长期记忆。此外,创造力也可能受到抑制,因为创造力往往需要深度思考和联想,而不是被动接收信息。
![]()
从认知角度看,短视频影响大脑的机制颇为复杂。除了前面提到的多巴胺奖励机制外,还有"认知负荷"的问题。人的工作记忆容量是有限的,当我们被大量快速变化的信息轰炸时,认知资源很快被耗尽,导致我们进入一种被动接收信息的状态,而不是主动思考和处理信息。
不过,短视频并非洪水猛兽。适度使用短视频,特别是选择高质量、有教育意义的内容,不仅不会损害大脑健康,反而可能有所裨益。关键在于如何平衡和控制使用方式。
![]()
算法不应成为"上瘾机器"
在讨论短视频对大脑的影响时,我们不能忽视短视频平台自身的责任。毕竟,这些平台的商业模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用户的使用时长——你在平台上停留的时间越长,平台获得的广告收入就越多。
从这个角度看,平台确实有动机让用户"欲罢不能"。精心设计的推荐算法会分析用户的每一次点击、停留和互动,不断优化内容推送,以最大化用户的使用时长。无限滚动的界面设计消除了自然停顿点,让用户很难主动停下来。随机奖励机制(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视频是否有趣)进一步增强了平台的黏性。
![]()
然而,随着社会对数字健康的关注增加,短视频平台也开始采取一些措施来履行社会责任。例如,一些平台已经推出了"青少年模式",限制未成年人的使用时间和可访问的内容类型。
不少应用现在加入了提醒用户的小功能。比如,当你刷了太久不停下来,屏幕上会跳出一条消息,提醒你该休息一下了。还有掌控使用时间的工具,你可以事先设定今天想花多少时间在这个应用上,一旦达到你设定的上限,应用就会自动帮你"踩刹车",暂时无法继续使用。
![]()
不过,这些措施往往需要用户主动开启,而且可以轻松绕过,效果有限。从根本上说,平台的商业利益与用户的数字健康之间存在内在冲突。
如何与短视频和平共处
既然短视频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与其简单地谴责或者恐慌,不如学会如何与它和平共处。以下是一些实用建议,帮助你避免沉迷并保护大脑健康:
控制时间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你可以利用手机自带的屏幕时间管理功能或第三方应用,设定每天刷短视频的时间上限,比如30分钟或1小时。当达到限制时,应用会自动提醒你或者限制访问。
![]()
优化观看内容也很重要。不是所有短视频都一样,有意识地选择那些有知识含量、能激发思考的内容,而不是纯粹娱乐或毫无意义的视频。比如科普类、技能学习类、创意DIY类的短视频不仅能娱乐放松,还能学到新知识。
培养替代性兴趣爱好能够有效减少对短视频的依赖。找到那些能带给你真正满足感的活动,如阅读、运动、烹饪、园艺或任何你感兴趣的事物。这些活动通常能提供比短视频更深层次、更持久的愉悦感。
![]()
最后,关注物理环境也能帮助减少短视频使用。例如,睡前把手机放在远离床铺的地方,或者使用特殊的手机收纳盒,在特定时间锁起手机。环境提示往往比单纯的意志力更有效。
结语:与短视频的明智共处之道
回到最初的问题:刷短视频停不下来,真的是大脑退化了吗?现在我们可以给出一个更加全面的答案。从严格的医学角度来说,"大脑退化"可能言过其实;但短视频确实会对我们的注意力、思维方式和信息处理能力产生影响。
适度观看高质量的短视频内容,可以带来娱乐放松和知识获取;但过度沉迷且不加选择地刷视频,则可能对认知能力和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最理想的状态是,我们能够主动控制使用短视频的时间和方式,而不是被它所控制。我们应该成为技术的主人,而不是奴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