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或许很快就会退出中国市场。作为全球头部品牌,星巴克正在评估其中国业务的多种选项,包括引入当地合作伙伴或出售部分股份。
其实我已许久没去星巴克喝咖啡了。一方面,星巴克的口味总体偏甜,喝多了容易觉得腻。另一方面,当前大环境使得像星巴克这种价格较高的咖啡不再受消费者追捧。还有个关键且有趣的现象,星巴克从曾经小资生活的象征,逐渐变成了失业人士的“避难所”。
为此,星巴克甚至有个不成文规定:不点咖啡就不要坐在店内。有些人为营造还在工作的假象,会点一杯咖啡从早坐到晚;更有甚者,什么都不点,就在店里坐一整天,这种情况在上海极为常见。
说实在的,要是哪天我失业了,第一选择或许真会是去星巴克或Costa,因为这两家咖啡店店内布置更好。国内很多品牌,比如瑞幸,店铺更多偏向外卖,店内布局与星巴克和Costa完全没法比。所以,不止星巴克,Costa在上海同样像是失业人士的“避难所”。
再说说星巴克准备“卖身”一事。据悉,这场“卖身”风波尚处于早期接触状态,着实令人唏嘘。星巴克1999年进入中国市场,曾凭借“第三空间”理念风靡全国。截至2024年末,星巴克中国门店数已突破7600家,仅上海就有1000多家,是全球拥有星巴克门店最多的城市,占全球门店总数近20%。
然而,种种迹象表明,星巴克中国正面临消费力下降和成本上升的双重考验。财报显示,2024财年,星巴克中国营收约29.58亿美元,即约210亿人民币,同比微降1.4%。其单店表现也不尽如人意,尤其是中国区连续四季销售下滑,最新一季度同店销售比跌幅更是超两位数。
据业界分析,像Costa、星巴克这些传统连锁品牌一直聚焦单杯35元以上的高端客群,缺乏创新,与本土价格更低的品牌相比,吸引力有限。总体而言,外资品牌在中国“躺赢”的时代已然过去,市场格局正在加速重塑。
就我自身而言,几年前,我觉得35元左右一杯的咖啡不算贵,那时每天至少点一杯,有时甚至2 - 3杯,一天咖啡消费接近50元。而现在,我要么在家煮咖啡,要么在公司喝速溶咖啡,要么就点瑞幸,一天消费基本控制在15元左右,与以前相比差距很大。
一方面,国内一些品牌价格确实更便宜;另一方面,现在让我每天花50元左右消费,我真觉得有些吃力,尤其当下,我更倾向于存钱,对未来预期不太确定,总觉得手上没现金就缺乏安全感,不知大家是否也有同感。
2025年,上海GDP总量达到5.4万亿元,人均GDP超过3万美金。但如今在上海,钱好赚吗?大家生活得还好吗?物价、房价和房租高不高呢?作为土生土长的上海人,从今天起,我会为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上海的真实信息,呈现一个没有滤镜、没有美颜的上海。因这些视频要叙述的内容较多,我会分几期与大家分享。还没订阅的观众,记得订阅关注,以免想看时找不到。
以前觉得一旦失业,找份工作轻而易举,赚钱也很容易。但现在,我身边不少同事、朋友失业后,想找份与以前收入相当的工作,确实比较困难,这对我冲击也很大,我也会担心。像我这样想法的人越来越多,类似星巴克、Costa这种价格相对较高的高端咖啡市场就会越来越小。
相反,瑞幸咖啡、蜜雪冰城这类主打低价的咖啡或饮料市场却异常火爆。这种变化,一方面可以说是人们越来越注重性价比,有性价比更高的产品,自然会选择;另一方面,我觉得这更是消费降级的体现。毕竟,以前喝35元一杯咖啡的人和现在喝10 - 15元一杯咖啡的,很多时候就是同一批人。所以,星巴克、Costa在中国业务的萎缩也就不足为奇了。
不知大家对星巴克准备出售其中国股份,或许部分撤出中国市场一事,有何看法与想法,欢迎留言讨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