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融号停在火星一座沙丘前,发现正前方有一块奇怪的石头,肩头的二维指向镜迅速作出调整,突然一道激光从下面射出,经过指向镜反射到沙丘上。激光击中区域的砂粒瞬间气化,表面成分探测仪迅速启动,立刻采集被气化物质的光谱信息,传回地面并研究其结构成分。
看来我们过去,估计对火星的认知是错的。因为,火星表面就不是地球表面沙子的成分。祝融号刚来火星的时候可没这么厉害,怯生生地走到离着陆器10米的地方,底部挂舱,瞬间释放下了一台分离相机。随后慌里慌张地向着陆平台靠拢,摆好姿势,分离相机启动快门,才拍下了这几张完美合影,然后踌躇满志的脚步,缓缓地围绕着陆平台转了一圈,向数一公里外的中国航天人表达敬意。
接着就竖起信号满满的小天线,踩着6个独立驱动的风火轮,挺着1.85米的大个子向着,着陆器南方走去,桅杆顶部一对导航地形相机,不停的拍摄着沿途风景,在火星探险中,起着绝对主导的作用。而火星最迷人的地方,是和地球一样有着极度相似性的岩石地貌,火星的直径大约只有地球的一半,相似的自转轴倾角,让它拥有四季交替,相近的自转速度,昼夜的时间也相差无几。
研究火星就少不了物质成分和水。祝融号两个相机之间是多光谱相机,配备了8个窄带绿光片和1个全色滤光镜。
通过滤光轮的旋转,相机就可以在不同波段之间进行切换,拍摄不同光谱下的火星地貌照片,获取某个光谱段的信息。光谱就像物质的指纹,能帮科学家判断物质的成分。
祝融号前面两根天线是低频探测雷达,该雷达能探测近百米深度的火星土壤结构,车头下方的是高频雷达,能探测火星表面以下5米内的深度,精度达到了厘米级,来研究火星的土壤结构和水冰的情况。
桅杆的下部还有一套气象测量仪,可以获得温度气压、风速等气象数据,通过桅杆上的麦克风就能感受火星上飓风的狂野,长时间不停歇地沙尘暴。
太阳能板上很容易沾满灰尘,科学家给电池片镀上一层类似荷叶表面的隔水涂层结构,能显著降低尘埃与太阳能板之间的摩擦。如果尘埃多了,祝融号还可以抖动几下身体上4平米长的大翅膀,把尘埃抖掉。
火星其实也跟地球一样,在37亿年前存在着全球偶极磁场和浓密的大气,而现在却只剩下局部地区的微弱磁场。
为了,找到磁场消失的原因,祝融号还携带了表面磁场探测仪,它可以研究火星残存的磁场,这微弱的磁场依旧保护着火星巨大的昼夜温差。
目前,祝融号所在区域的北回归线附近,夏季在白色阳光的普照下,最高温度在零度左右,火星车后背有两个集热天窗,窗口覆盖了一层聚酰亚胺薄膜,阳光可以高效穿透,热能却不容易散出去,窗内的正十一烷吸热熔化后存储热能。傍晚蓝色的太阳落下去,温度可低至零下九十度左右。此时正是正十一烷开始凝固释放热量,给火星车提供一个永久暖水袋。
配备了一身极品装备的祝融号,带着6种科学家研究出的神器,在火星留下了醒目的车辙,如果你精通刑侦,就会发现车辙每隔不远就有一个中字,这是设计师独有的标记。通过两个记号之间的距离,就能知道车轮有没有遇到危险,这些都不算什么。
祝融号一身苦练功夫也格外了得。如果,祝融号在,前行途中火星表面硌得脚疼,可以直接抬起来一只休息会儿。如果,前进途中遇到了麻烦,两个前车轮为一组,利用车轮上的摇臂,和后四个车轮相互配合,能像毛毛虫一样匍匐前进。
祝融号还配备了,主动悬架系统,如果干劲十足,可以站起来让底盘离地。如果,需要委曲求全,肚子也能直接贴在地上,这样就能适应各种路况。
祝融号就是趴在着陆平台上,窝在进入舱里来到的火星的,等到了火星丢掉被罩,这才挺直了腰板,它还是6轮驱动,如果懒得拐弯,就把6个车轮转到同一个方向,直接横着走。
当然,这主要为了提高爬坡能力?如果,在坡度比较陡的情况下执行任务,前轮破坏了火壤导致打滑,后轮的驱动就会受到影响,此时它那6个车轮启动斜行模式,每个轮子都能踩上全新的火壤,附着力就变得非常的好。
30度的陡坡也能直接无视。祝融号身负十八般武艺,告别了两位故友,期待着进入太阳系的巅峰,却在几年前与地面失去了联系。如果,有一天你看到一个带着54颗星星的大侠在沉睡,请你叫醒他,告诉他有14亿人在等它回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