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段时间,关于万达出售万达广场的事情在网上流传得比较多,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大家对于万达走到今天这个地步有着诸多情绪,也有各种各样的看法。总的来说,人们都在疑惑:一个好企业怎么会走到今天这个地步?究竟发生了什么事,让它不得不接连出售资产?所以今天,我们想针对这个问题——万达走到今天有哪些教训做个研究和分析。
为此,我们研究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万达经历了什么样的发展过程?第二,万达到底存在哪些问题?第三,万达频频出售广场,能达到什么目的?第四,有哪些值得吸取的教训?最后,结论和建议。
一、关于万达的发展过程
提到万达,大家自然会想到万达房地产和王健林,一直备受瞩目。其次是万达广场、万达足球,以及“中国首富”这个头衔——因为王健林曾长期占据中国首富的位置。他从大连起家,最初通过万达足球一举将大连万达和万达足球推到了中国最顶尖的位置,可谓风光无限。
毫无疑问,万达是中国的明星企业,王健林也曾是中国首富,并且长期稳坐这个位置。万达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在大连做房地产。王健林是军人出身,曾担任团级干部,后来下海投身房地产,把大连的房地产市场做得风生水起。同时,他还打造了大连广场和大连足球,使大连万达在当时声名鹊起,这是他事业的第一个高峰。
第二个阶段是向全国扩张,开疆拓土。大约在2005年到2015年期间,万达发展迅猛,影响力极大。我记得那时候,很多外国领导人访华时都会优先会见王健林,可见其风头之盛,但这也为后来的发展埋下了一些隐患。
第三个阶段是从2013年开始,王健林敏锐地察觉到房地产行业的风险,于是逐步向商业地产、文化娱乐等领域转型,比如布局万达影院、万达广场、万达商管等。可以说,万达是转型较早的企业,而王健林本人也以智慧和商业嗅觉著称。但问题是,既然转型如此果断,为什么如今的万达却走到了不得不卖楼的地步?
二、万达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万达的发展不可谓不用心,老板不可谓不聪明,请的高管不可谓水平不高——万达就是个精英组合,这一点毫无疑问。那么,万达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呢?
我想,万达的第一个问题源于老板在经营过程中的战略选择问题。风头过盛,压了很多人的风头,甚至触动了一部分利益。这一点对他后来的发展埋下了隐患,慢慢就能看出来——很多转型在关键时刻半途而废,跟得不到有关方面的支持有很大关系。这个因素虽然不显山不露水,但恐怕是影响最大的。
第二个问题是关键所在,就是过度负债。万达在房地产、万达广场上过度扩张,同时还在做很多公益项目。比如,他捐了几十个亿养猪,气魄宏伟。当时对方希望他把钱和利润留在当地,王健林有句著名的话:"我做还不如直接给你捐5个亿。"可见当时意气风发。但问题在于,这种大刀阔斧的发展模式,必然伴随着巨额负债,最终成为所有经济问题的源头。最严重时,据说负债达到6000亿,这恐怕是万达最核心的问题。
第三个问题,随着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房地产和万达广场的盈利能力下降,现金流不足以支撑还债。其实万达中间有过几次调整机会,比如它拥有全球知名的万达影院、万达广场和万达商管,任何一个板块成功上市都能缓解压力。但万达商管原本计划在香港上市,前期经历了退市、整合,最终却因未能得到有关方面的支持而失败。这导致融资渠道被堵塞,只能高度依赖银行资金,而社会融资成本又高企不下。
2015年,万达第一次遭遇危机,当时靠出售资产还债。那一次还算顺利,因为市场接盘意愿强,算是成功化解了债务压力。第二次是在2022-2023年,对赌协议出问题时,王健林紧急与太盟集团达成合作,出售部分股权,算是又一次死里逃生——不得不说,王健林在危机处理上确实能力极强。
而这一次,万达又要出售48个广场,估值约500亿,接盘方包括太盟、腾讯和京东等。这些广场都是优质资产,经营状况良好,但没办法——200多亿债务即将到期,总负债超过1000亿。即便这次卖掉500亿资产,债务压力依然巨大,"王首富"变成"王负豪"已成定局。如果这次交易成功,至少能让他继续腾挪空间,争取时间处理剩余问题。这就是万达目前的处境。
三、王健林和万达能不能走出当前的困境?
前面提到过,王健林已经经历过好几次绝处逢生——包括领导层变动时的危机、巨额负债的危机、债务到期的危机。但让人纳闷的是,怎么债务越还越多?2015年那波危机明明已经化解了,结果债务规模不降反增。现在这500亿资产处置完,后面还有债务等着,大家自然要问:王健林这次真能闯过债务关吗?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王健林至今仍在亲自操盘。他的个人声望还在,能力还在,自己惹的麻烦自己处理。这一点很关键——要是中途身体出问题,把摊子交给儿子王思聪,以小王现在的年龄、阅历和经营智慧,恐怕难以胜任。到那时万达面临的可能就不是卖资产还债的问题了。
所以尽管眼下危机重重,但至少王健林还能掌控局面。我们相信这次债务处置后,负担会有所减轻。毕竟他手里还有不少优质资产,只是发展空间确实被大大压缩了,这一点实在令人遗憾。
四、万达的发展有哪些教训?
谈到王健林,我们佩服他的睿智果断和军人作风;谈到万达,这是中国曾经最大的房地产企业,创造了辉煌的成就,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万达从大连起步,走向全国,又成功布局影院、万达广场等业务,确实是一面旗帜。那么,为什么这样一个辉煌的企业会走到不断还债的地步?我认为有以下三个深刻的教训:
第一个教训是过度负债。这其实是很多企业都面临的问题,过度负债的背后是过度扩张。对比香港的李嘉诚、李兆基,印尼和马来西亚的富豪,比如郭鹤年等人,他们的经营策略更注重资源整合,稳扎稳打,从不盲目扩张。这是非常值得借鉴的经验。
第二个教训是王健林在处理某些关键问题时,火候把握得不够到位。在一些重要关系的处理上,没有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反而造成了一些对抗,导致他无法获得更高层面的资源支持。这一点实际上是各种问题爆发的深层原因。碧桂园、万科也面临困难,但还不至于到不断变卖资产的地步,关键是他们有接盘方,有政府的支持。许家印早期也得到了香港方面的支持。值得庆幸的是,王健林始终自己操盘,虽然剩余资产不多,但至少没有失去控制权,这算是万幸。
第三个教训是对经济环境大调整的预判不足。很多企业只看到发展机遇,却忽视了经济下行带来的风险,这是问题的关键。不能与时俱进,不能适应新时代的变化,就必然要付出惨痛的代价。
这三个教训,不仅仅是王健林的教训,也是很多企业家共同的教训。这一轮经济周期中,很多企业倒在债务问题上,很多企业毁于盲目扩张,当然也有些人栽在政商关系上,这些都是血淋淋的教训,值得深刻反思。
五、结论和建议
通过对王健林出售万达广场及其发展历程的分析,我们得出两个主要结论:
第一,万达确实抓住了发展机遇,实现了规模扩张,但过度扩张和过度负债最终导致了一系列问题的出现。这给所有企业一个最基本的教训——在追求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持企业的稳健性,切忌盲目扩张。
第二,企业能够通过出售资产来偿还债务,这本身就是一个积极的信号。至少说明王健林在有能力的时候就在主动解决问题,这一点值得肯定。无论如何,他没有让企业彻底垮掉,也没有拖欠员工工资,这些都是值得赞赏的地方。
基于此,我们提出两个建议:
第一个建议是针对创业企业和创业者。在把握发展机遇的同时,一定要控制好发展节奏,懂得适可而止。否则很容易陷入"前半段挣钱、后半段赔钱,最终一切归零"的困境,这是一个最基本的经验教训。
第二个建议,在经济调整到来之前,企业要具备前瞻性,能够果断作出判断,既要抓住经济发展机遇,也要防范经济调整带来的风险,让企业的发展做到张弛有度、快慢结合,真正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这就是我们今天讨论得出的基本结论,也是一个重要的建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