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雅宁
这几年,内地豪宅市场正上演“冰火两重天”。
一边是豪宅新房成交大幅上涨,带来楼市低迷中少有回暖迹象。
另一边的二手豪宅挂牌量却激增,大佬们都赶着抛售。
看似矛盾,却是一体两面。
克而瑞统计,今年上半年内地20城千万豪宅成交2.1万套,北上广深合计占比近80%。
上海的豪宅新房卖得最好。业内人士估计,今年上海总价3000万元以上新房全年成交金额将突破一千亿元。
这背后,缺乏高收益投资机会。相对其他资产,豪宅的地段好、抗跌、有稀缺性,也更保值。
本质上还是大家缺乏安全感,希望守住财富,稳稳增值。
然而,这些豪宅,真的能构筑家庭财富的“压舱石”吗?
这几年,由于大环境影响,人们对房地产市场的预期越来越低。
手里有多套房子的有钱人,都是趁着政策利好期出清,好进一步优化自己的资产体系。
自2022年下半年开始,上海二手豪宅的挂牌量一直在高位徘徊,二手豪宅成交价也在下跌。
今年上半年,上海3000万以上的二手豪宅成交336套, 在全国重点城市,占比超过46%。
而二手豪宅的成交价也不乐观,同户型成交价普遍下跌20%-30%,甚至有些对比高点,跌50%。
万达公子王思聪,也在卖豪宅。他的房子在上海黄浦区淮海中路板块,妥妥的核心地段。然而,这套成本8500多万的豪宅,挂牌近1年时间,挂牌价格从1亿掉到6000多万,却至今卖不出去。
有著名经济学家此前直白地指出,房产最大的风险不再是价格涨跌,而是流动性枯竭。
买回来的豪宅值好几千万,将来想要卖掉的时候,能不能快速以3000万、5000万的价格卖出去。如果房产无法顺利变现,即便账面价值很高,也失去了财富意义。
而被封为“硬通货”的豪宅,有可能是楼市里更大的坑。因为豪宅,本身受众就有限,想要卖出去的时候,有能力接手的只有一小部分人,为了顺利变现,最后只能以价换量。
越是有钱人,越早嗅到了其中潜藏的危机,早早卖房置换了优质资产。
卖房之后,许多高净值人士都开始寻求全球投资,配置能带来流动性的多元资产。
香港分红储蓄险就是这些有钱人的选择之一。
2024年内地客户赴港投保金额高达628亿港元。
今年一季度,香港保险爆卖934亿港元,同比飙升43.4%!其中不少正是内地客户。
有钱人选择卖房买香港保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预期6.5%的回报,收益可观。
得益于全球投资的窗口,香港分红储蓄险可以做到6.5%的预期收益(复利)。
以下面这份方案为例,
总保费100万美元,每年20万美元,分5年交。
保单第15年末,保单里预期约有210万美元,此时的预期IRR约达5.86%,折算成单利约有8.5%。
保单第20年末,保单里预期约有286万美元,此时的预期IRR约达6%,折算成单利约有10.36%。
保单第30年末,保单里预期有约521万美元,此时的预期IRR约6.06%,折算成单利约有15%。
想具体了解的朋友可以扫码咨询
2、规划现金流,稳稳的幸福。
香港保单里的钱,可以通过提领功能,来规划现金流,给自己打造被动收入。一般来说,交完总保费的下一年就能开始提领。
和买房类比,也可以等同于收租,区别是不用费心思打理,也不用担心断租。
还是20万美元*5年的方案,
假如保单第10年开始,每年给自己安排5万美元的现金流。
折算下来,每月“收租”约3万人民币。
保单第30年时,累计“收租”100万美元,此时保单里预期还有313万美元;
保单第40年时,累计“收租”150万美元,此时保单里预期还有515万美元。
此外,保单里的钱需要用的时候,随时可以通过部分退保取出,不用担心想“卖房子”却无人接手的困境,更不用狠心打折卖出。
3、全球多元投资,分散风险。
一份香港保单背后,是世界一流的资产管理公司,全球顶尖的投资团队,帮你做跨资产类别、跨国家、跨币种的配置。
以下面这家保司为例,投资资金分布在美国、加拿大、亚洲等国家和地区,除了常见的股票、债券资产,还布局了林地、农地等另类投资。资产配置真正实现了地区分散、品类分散。
相较于把所有资金都投资在一个篮子里,香港保单的资金通过多元资产配置,不容易受单一市场资产的波动影响。另外香港保险可以选择美元保单,等于持有美元资产,可以分散单一货币风险。
想要进一步了解香港分红储蓄险的朋友,可以扫码加好友,具体沟通。另外,我们准备了一份《香港保险实用手册》,欢迎免费领取。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