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香港高等法院的一纸裁决,为恒大债务风波按下了“个人追责”的关键按钮。
法院正式委任中国恒大清盘人黄咏诗、杜艾迪为接管人,全面接管创始人许家印的全球资产,并指定高露云律师行的KeithHo担任“监督律师”,要求接管人定期汇报进展。
这一裁定的直接导火索,是主审法官明确指出“许家印根本没有遵守资产披露令”——
此前法院已要求其披露价值5万港元及以上的全部资产,如今却以全球财产禁制令的形式,锁定了其名下不超过77亿美元的资产。
01
随着“许家印个人资产被接管”的消息传开,不少恒大购房者曾短暂燃起“项目有救”的期待,但现实却很快浇下冷水——
个人资产与项目资金的“账本隔离”,让这份期待沦为泡影,购房者反而陷入“交房时间未定+资产分配无份”的双重焦虑。
从资金逻辑来看,法院接管的资产与恒大烂尾楼的资金需求,本质上是两本独立的账。
此次被锁定的77亿美元资产,多为许家印个人名下的非项目资产,包括港英美三地的高端物业、3架私人飞机、2架游艇、33家离岸公司股权及7个银行账户。
这些资产即便完成变现,也需遵循严格的法律清偿顺序——
优先偿还银行贷款、境外债券等“优先债权”,而非直接注入停工项目。
截至目前,尚无任何官方文件明确“个人资产回款优先用于保交楼”,这意味着千万购房者期待的“资金输血”,从源头就缺乏制度支撑。
更关键的是,恒大烂尾楼的核心症结并非“许家印没钱”,而是“项目监管资金被挪用”。
据此前行业测算,恒大全国烂尾楼所需的复工资金超2000亿元,即便77亿美元资产(约合人民币550亿元)全额变现且不优先偿还其他债务,也仅能覆盖四分之一左右的资金缺口,远不足以解决根本问题。
02
已复工项目的“资金断供风险”,进一步加剧了购房者的焦虑。
此前恒大部分项目能勉强复工,依赖的是地方政府的协调推动与代建方的资金垫付,但许家印个人资产被全面接管后,市场对恒大“后续资金补给能力”的信心彻底崩塌。
对代建方而言,此前垫付资金已面临回款不确定性,如今看到恒大“企业层面无自主可支配资产”,更担心后续回款无保障,不少项目已出现施工节奏放缓的迹象。
另外,对地方政府来说,此前协调的核心是“依托恒大自身资产做担保”,如今企业与个人资产均被司法接管,政府的协调空间大幅缩小,部分复工项目甚至面临“二次停工”的风险。
更让购房者被动的是“清偿顺序的劣势”。
在法律框架下,购房者作为“消费债权人”,在债务清偿队列中排在金融机构、供应商之后,即便接管人后续查出更多个人资产,购房者也难以从中直接获益。
所谓的“资产保全”,本质上是“先把资产管起来,再按顺序慢慢分”。
而这个“慢慢分”的过程可能持续数年,购房者期待的“明确交房时间表”,至今仍无任何落地迹象。
一位购买了恒大某项目的业主在后台给人言房产留言:
之前还能盼着恒大自己想办法复工,现在许家印的资产被管起来了,反而更慌了,不知道房子什么时候能交,也不知道就算资产分了,跟我们有没有关系。
03
在“全球资产被锁定”的消息背后,77亿美元的数字看似庞大,但跨境资产处置的复杂性,让这份“资产保全”更像一张“纸面承诺”。
第一重关卡是“权属核查关”。
许家印的境外资产多通过离岸公司架构持有,33家被纳入接管范围的公司中,不乏注册在BVI(英属维尔京群岛)、开曼群岛的主体,而这类离岸架构的核心特点就是“股权穿透难”。
接管人要查明这些公司的实际控制权、资产实际归属,需联动当地司法机构、注册代理机构展开调查,仅梳理股权关系就可能耗时数月甚至更久。
更复杂的是,部分资产可能存在“代持”或“信托持有”的情况——
早在2024年6月许家印被采取强制措施前,市场就有传言称其通过家族信托转移部分海外资产。
尽管目前无直接证据,但监督律师的职责仅为“监督接管程序透明”,难以追溯已转移的资产,这意味着77亿美元的“锁定范围”,可能早已剔除了核心优质资产。
第二重关卡是“司法协调关”。
跨境资产处置的核心难点,在于不同国家和地区对司法裁决的“认可程度”。
以许家印在英国、美国的物业为例,香港高等法院的禁制令虽能限制资产处置,但要实现变现,需获得当地法院对香港裁决的“承认与执行”。
而英美法系与中国香港地区的法律体系虽有共通性,但在“资产执行优先级”“债权人权益界定”等问题上仍存在差异,可能出现“资产被冻结却无法拍卖”的僵局。
此前丁玉梅名下600亿港元资产在伦敦被冻结时,就因“资产权属争议”导致处置进度停滞,这一先例也预示着许家印境外资产的变现之路不会顺畅。
第三重关卡是“优先清偿关”。
这直接决定了国内债权人的“回款希望”。
按照跨境债务处置的惯例,境外资产变现后,需优先偿还境外债权人——包括购买恒大美元债的机构投资者、境外银行等。
而恒大境外债券规模曾超200亿美元,目前面值100美元的债券市场价已跌至1.5美元左右,境外债权人对“资产清偿”的诉求极为迫切。
这意味着77亿美元资产即便顺利变现,大部分资金也将流向境外,国内购房者、供应商能分到的份额微乎其微。
更现实的是,77亿美元资产的“实际价值”远低于账面数字,即77亿美元的资产,能变现多少钱,这得打个大问号。
对债权人而言,“接管个人资产”更多是“程序上的进展”,而非“实际回款的保障”。
04
从恒大2024年1月被判令清盘,到如今许家印个人资产被全面接管,再到2025年8月恒大正式从港交所摘牌(市值较巅峰蒸发超99%)。
这场持续数年的债务风波,早已超越“企业破产”的范畴。
它不仅标志着房企“高杠杆、高分红、老板免责”的畸形模式走向终结,更给行业敲响了警钟:
企业治理需厘清“个人与公司资产边界”,资金监管需守住“保交楼”的民生底线。
而对购房者而言,“品牌光环”已不再可靠,项目监管资金透明度、施工进度才是买房的核心考量。
这场“终局之战”,或许才刚刚开始。
作者:言叔,资深财经评论员,坚信 “认知才是最大的不动产”。关注我,用不一样的视角看世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