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黄质夫乡村教育研究仪征,对原平台表示感谢!
◆免责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删除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转眼间,半个多世纪一晃即逝。国立贵州师范学校(简称“国师”,现为贵州省榕江县第一中学)在榕江兴办期间,对促进榕江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提高边区广大青少年的文化素质,有着较大的影响,给榕江教育史上增添了光彩,留下了可喜的一页。
民国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11月,在贵州省临时参议会第二次大会召开期间,时有马宗荣等7名与会代表联名向大会提出议案,建议将贵州省立贵阳青岩乡村师范学校迁移到黔东南部,以利于苗族同胞文化教育的提高。贵州省教育厅厅长张志韩在向大会所作的“报告”中有这样的一段话:“本厅为提高本省东南文化之水准,并兼顾边疆教育之实施起见,特签准省立贵阳乡村师范学校移设黎平,与该县县立中学合并办理,曾据订合并办法7项,令饬乡师遵办;并咨准教育部备案”(请教育部将国立青岩乡村师范学校移设黔东南部案14号)。
1939年冬,青岩乡村师范学校校长黄质夫先生带领近10名师生,不辞辛苦,千里迢迢从贵阳青岩步行来到榕江、黎平两县作实地考察。黄校长通过反复思考之后,在黎榕两县条件的相比之下,认为榕江的自然条件占优势,依山傍水,水上运输较为方便。黄校长返回贵阳之后,直接向上级部门写了一份专题定校的“报告”上呈,决定在榕江设立校本部,黎平设分校。
今贵州榕江一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1940年春季,省立师范学校奉令改为国立贵州师范学校。2月,国师在榕江招考新生。3月1日,正式开学上课。因为国师是实行公费(学习用品、衣物等均由学校发给),于同年秋,湘、桂两省(区)及本县各小学、初中毕业生慕名前来国师报考就读。国师鼎盛时期是1943年,有15个班级,学生达800多名。
国师之所以闻名遐迩,一是因为学校招生面向城乡,对象不分贫富,择优录取。凡是考生劳动符合标准,笔试及格者,可以入校就读。国师在榕江办学10年,共毕业学生26届,其中师范部7届,简师部11届,(三年简师部1届,四年简师部1届),初中部8届(包括黎平分校2届)。毕业学生共计700多人,其中女生 58 人。
二是黄先生(黄质夫先生)办学的主张与陶先生(陶行知先生)在南京创办的晓庄师范在教育上有共同之处。陶先生反对教育与劳动脱节,劳心与劳力分家。而黄先生反对的是死读书、读死书的教条主义,只教学生死啃书本上的知识,不参加生产劳动,学习与生产两分开,成为“四肢不勤”“五谷不分”的少爷、小姐。
由于国师实施“学习与劳动生产相结合”的教育方针。所以,国师办得有声有色。国师校风校纪严明,名声在黔、湘、桂3省(区)50余个县市颇享盛名。国师真不愧是誉满西南数省的一所大型的中等师范学校。
国师,在榕江只有10年,但却对榕江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仅榕江籍的男女青年就读于国师的就达200多人(正式毕业生80人,其中女生8名,未毕业的有120余人)。
国师村寨试验区员工师生合影
同时,城区还建立了国立贵州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全校13个班级,学生人数达400人,共毕业学生12届,毕业生近500 人)。国师还在车民、月寨、高文等几个少数民族村寨设了实验区小学和山寨小学,从而推动了榕江教育事业的发展。这正如贴在国师办公室门前的那副楹联一样:“耕读一堂得天下英才而教;弦歌四野树黔南文化之基”。
国师的榕江籍学生,有的任教到解放,有的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到退休,他们和广大教育者一道,在教育战线上兢兢业业地为国家培养出一代又一代人才。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榕江籍的国师学生,绝大部分都成为建设新中国的骨干;有的成为高级知识分子、大学教授、专家学者、工程师、会计师、中小学教师,甚至有个别成为驰名国内外的指书书法家。他们为祖国繁荣昌盛,勤勤恳恳地工作着,为建设榕江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国师对榕江教育有着较大的影响,榕江人民永远也不会忘记国师和国师的第一任校长——黄质夫先生。
1944年国立贵州师范学校六六级全体同学欢送黄校长赴渝述职纪念
本文 摘自榕江县教育局、榕江县民委、榕江县政协文史委《国立贵州师范文集》(1995年9月第一版),作者为詹承典。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