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枷锁》故事的主人公,菲利普是毛姆以自己为原型创造的角色。那么,书里书外的这两个人有哪些相似之处呢?可能最明显的一点是,他们两人的身体先天都有些问题。毛姆的问题不算严重,只是身材矮小,相貌平平,还有些口吃。这些特点在他早年的生活里让他受了不少委屈,而等到他终于成了名满天下的大作家,终日出入各种名流云集的社交场合,他的其貌不扬和结结巴巴也常让他敏感和尴尬。或许是为了塑造一个能够让自己尽量准确地代入的角色,毛姆笔下的菲利普生来就有一只畸形的脚,走路一瘸一拐。这个生理上的缺陷比毛姆自己的更明显。它也成了菲利普从小到大的一块心病,对他的人格产生了不小的影响。这一点,我们在后面的故事里会反复看到。
毛姆和菲利普另外的相似之处是他们早年间的经历。毛姆大致是以自己的履历为蓝本,编排了菲利普从9岁到将近30岁的人生历程。这也正是这整本书的主要内容。毛姆生于1874年,父亲是个律师,家里的条件算中产偏上。可是很不幸,毛姆的母亲和父亲在他10岁以前就相继去世了。从这以后,毛姆就被寄养在一位做牧师的叔叔家里,少年时代的生活过得单调又凄凉。中学毕业后,毛姆在伦敦学医,五年后拿到医生执照。行医的这几年里,他见惯了病痛、生死和别离。他没有变得麻木,而是更加敏锐,也以更冷峻的眼光审视着人间的悲苦。这段经历为他日后的文学创作积累了材料,也奠定了精神的底色。
我们再来看看菲利普的经历,你会发现他和毛姆的人生轨迹大致平行。菲利普生于1876年,几乎和毛姆同龄。他是家里的独子,父亲是医生,母亲也有不俗的出身。然而和毛姆一样,他的父母亲在他9岁那年相继去世。菲利普被寄养到了在乡下做牧师的伯父家里,少年时代过得和毛姆一样压抑。毛姆甚至完全以自己读过的那所中学为背景,搭建了菲利普少年时代的生活场景。不过中学毕业后,菲利普的故事就和毛姆不同了。他没有遵从伯父的安排去进修神学,回来接伯父的班,而是决心自己探索未来的道路。他去德国接受了比当时的英国更前卫的综合教育,又试着学了一年会计。接下来,他又听任内心的冲动,跑去巴黎学美术。这些年的探索统统无疾而终。他最后选择了学医,前后花了七年时间,终于磕磕绊绊地学完,做了医生。到这里,菲利普的经历又和现实中的毛姆交汇在了一起。
如果只听刚才这一分钟的介绍,你大概会觉得《人性的枷锁》这本书里的故事实在算不上精彩,不就是个迷茫的年轻人探索人生道路的过程吗?听上去就像是一张单薄的简历。可是文学的力量恰恰就藏在细节里,藏在平凡生活透出光芒的缝隙里,是故事梗概不可复原的。如果耐心地去读毛姆用细密的笔触编织出的这部厚重的长篇,你会发现在这个平平无奇的故事里处处是惊奇,也会渐渐领略“人性的枷锁”这几个字的含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