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德国《图片报》报道,俄罗斯与北约计划于下周在波罗的海同时举行军事演习,存在引发更严重冲突升级的风险。
当俄罗斯20艘战舰与北约“狮鹫闪电25”演习编队在波罗的海狭路相逢,一场冷战式的军事对峙正在改写欧洲安全格局。 德国《图片报》披露的这场“危险同框”,绝非偶然的军事巧合,而是美俄地缘博弈白热化的缩影。从加里宁格勒的核威慑到北约的“先发制人”演练,从历史积怨到现实利益冲突,这场军演正将波罗的海推向战争边缘。
一、军演时间线与战略意图的精准碰撞
俄罗斯自5月27日起在波罗的海启动大规模演习,投入20余艘战舰、3000名军人及25架战机,重点演练反潜作战、防空拦截和无人艇防御。这一行动既是对北约东扩的直接回应,更是对波罗的海航道控制权的战略宣示——该海域承担着俄罗斯40%的能源出口运输,一旦被封锁,俄经济将遭受重创。
与此同时,北约“狮鹫闪电25”演习将于6月3日拉开帷幕,覆盖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和波兰四国,模拟夺取俄罗斯飞地加里宁格勒、封锁波罗的海航运通道,并首次将黑海纳入战略封锁范围。演习科目中甚至包含“对核威慑力量基地实施先发制人打击”,直接触及俄罗斯战略红线。
这种时间上的精准重叠绝非巧合。俄军事科学院院士波德别廖兹金指出,北约试图通过“战略挤压”迫使俄罗斯在乌克兰战场分兵,而俄方以军演展示多线作战能力,警告北约不要轻举妄动。双方在波罗的海的“军事顶牛”,本质上是对欧洲安全主导权的争夺。
二、擦枪走火风险:从油轮扣押到战机对峙的恶性循环
近期波罗的海局势已呈现螺旋式升级态势:
5月14日:爱沙尼亚出动海军和波兰米格-29战机拦截俄罗斯油轮“美洲虎”号,俄军苏-35战机紧急升空,以火控雷达照射北约舰机,迫使扣押行动失败。
5月18日:俄罗斯以“航行安全”为由扣押爱沙尼亚油轮“绿色赞美号”,北约多国介入解救未果,凸显双方在波罗的海执法权上的尖锐矛盾。
5月26日:波兰宣布将推动修改国际海事法,授权在中立水域扣留俄罗斯关联船只,为北约进一步封锁波罗的海铺路。
这些事件暴露了北约与俄罗斯在非对称博弈中的困境:北约试图通过“法律战”和经济制裁削弱俄罗斯,而俄罗斯则以军事反制和能源武器进行回击。德国安全专家莫里茨·布拉克警告称,这种“扣押-报复”模式可能演变为全面军事冲突的导火索。
更危险的是,双方在军演中均未建立有效的危机沟通机制。尽管俄罗斯在2024年曾向美国通报地中海演习信息,但此次波罗的海行动前,双方未就演习区域、时间等关键信息达成共识。这种“沉默对抗”极大增加了误判风险——历史上,2018年北约战机与俄机在波罗的海的“桶滚式”对峙,正是因缺乏通报导致的危机事件。
三、核阴影下的博弈:加里宁格勒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加里宁格勒作为俄罗斯在波罗的海的“军事飞地”,部署着“伊斯坎德尔”战术导弹和S-400防空系统,可对北约东翼形成致命威慑。北约此次演习将“夺取加里宁格勒”列为核心科目,本质上是对俄核威慑能力的挑战。
俄罗斯对此反应激烈。俄外交部副部长格鲁什科直言,北约的“先发制人”演练是“对俄罗斯主权的直接侵犯”,俄方已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强化防御。军事专家指出,加里宁格勒的核力量构成了俄罗斯“三位一体”核威慑的重要一环,若北约试图通过常规手段夺取该地区,可能触发俄核反击机制。
更值得警惕的是,北约内部正悄然调整核政策。2024年“坚定正午”演习中,北约首次允许芬兰以成员国身份参演,并演练战机携带美国核弹头的任务。这种“核共享”模式打破了波罗的海的无核化传统,将区域冲突升级为核战争的风险提升至冷战以来的最高点。
四、特朗普的“交易艺术”与北约的信任危机
特朗普政府的对欧政策加剧了局势复杂性。一方面,美国继续担任北约最高军事指挥,显示对联盟的“有限承诺”;另一方面,特朗普多次威胁退出北约,并要求欧洲将军费提升至GDP的5%,否则“不会防御”。这种“胡萝卜加大棒”策略,导致北约内部裂痕加深:
德国:国防部长皮斯托留斯宣称“欧洲防务自主是必然趋势”,但2024年军费仅占GDP 1.49%,连2%的目标都遥不可及。
法国:马克龙推动“欧洲军”计划,却在2024年紧急采购12架F-35战机,暴露装备依赖症。
波兰:作为北约东翼“前线国家”,波兰总理图斯克公开呼吁“在波罗的海建立永久对抗俄罗斯的机制”,甚至提议修改国际法以授权扣押俄船只。
这种战略分歧削弱了北约的行动一致性。美国智库兰德公司报告指出,北约内部在对俄政策上的“巴尔干化”,使得其难以形成统一的威慑力,反而给俄罗斯提供了各个击破的机会。
五、国际社会的反应与危机管控困局
面对剑拔弩张的局势,国际社会反应呈现明显阵营化:
欧盟:通过法律草案授权成员国在波罗的海扣押俄关联船只,并计划在波兰担任轮值主席期间推动更激进的海事法修改。
中立国家:芬兰、瑞典虽已加入北约,但对直接卷入冲突持谨慎态度。瑞典海军强调“海岸防御能力”,试图在美俄之间保持战略平衡。
然而,这些努力未能阻止局势恶化。联合国安理会尚未就波罗的海危机召开紧急会议,而北约与俄罗斯之间的“热线”沟通机制仍未恢复。这种“集体失语”使得危机管控陷入真空状态。
结语:当军演成为战争预演
波罗的海的这场“双雄对峙”,本质上是冷战思维与多极化现实的激烈碰撞。北约试图通过军事威慑巩固霸权,而俄罗斯以“以战止战”策略捍卫生存空间。双方在加里宁格勒、核威慑、航道控制权等核心问题上的矛盾难以调和,使得波罗的海成为全球最危险的“火药桶”之一。
历史经验表明,军事演习的“擦枪走火”往往是战争的前奏。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中,美苏通过秘密谈判避免了核战争;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中,西方的制裁与俄罗斯的反制塑造了新的地缘格局。如今,波罗的海的局势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理性对话——否则,这场“危险同框”的军演,可能真的成为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