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愿每个孩子,都被温柔地提问过
一个会发问的爸爸,比你想的更厉害
那天在幼儿园门口,我无意间听见一个小男孩跟身边的小朋友说:
“我爸爸每天都会问我问题,他说我答得特别棒!”
他说这话时,语气特别骄傲,眼睛亮亮的,脸上挂着藏不住的笑。
我下意识望了他们一眼,只见那位父亲正牵着他的小手缓缓离开,孩子的背影也带着一种轻盈的自信。
那一刻,我忽然意识到,这个爸爸在做一件非常特别的事——
他在用问话,陪伴孩子成长。
不是训诫,不是命令,而是温柔地和孩子建立深层对话的方式。
很多人觉得爸爸是育儿中的“辅助角色”,但其实——
一个会发问的爸爸,往往才是最会用心守护孩子的人。孩子的反思,是被温柔引导出来的
“今天有没有一件事,回想起来觉得可以做得更好?”
这是那个爸爸每天必问的问题之一。
起初孩子可能摇头说没有,但爸爸不会立刻纠正,而是轻声引导:
“有没有哪一刻,你觉得可能让别人有点不开心?”
渐渐地,孩子开始回忆,也许是抢了玩具,也许是打断老师讲话,也许是没完成自己的任务。
更重要的是,他开始主动思考:
“那我下次可以怎么做得更好?”
这种提问,不是为了批评,而是悄悄在孩子心中种下一颗叫“责任感”的种子。
快乐,值得每天都被确认一次
“今天有没有哪一刻,你特别开心?”
这看似简单的一问,其实是爸爸在引导孩子捕捉和表达积极情绪。
“我搭的积木被老师夸了。” “妈妈做了我最爱吃的番茄炒蛋。” “和好朋友一起滑滑梯,好开心。”
当孩子学会表达快乐,他也在学会感受幸福。
心理学研究指出:
越能记录生活中快乐的孩子,越具有强大的抗挫力。
这个问题,其实是送给孩子的一份情绪日记。
难过的心情,也该有出口
“有没有什么让你觉得不开心的事?”
听上去平常,但其实极具心理温度。
一个男孩曾说:
“今天同学笑我矮,我心里不舒服,但我没说出来。”
爸爸没有批评那个同学,而是问:
“那你希望下次怎么做?要不要一起想个办法?”
这不是回避问题,而是在教会孩子如何表达和面对情绪。
要知道:
真正健康的情绪教育,是让孩子有“表达的出口”,不是压抑的内伤。
错过的机会,不妨练习“重来”
“如果今天可以重新来一次,有什么事你会做得不一样?”
有天孩子说:
“我画画涂色太快,结果不好看。如果可以重来,我会慢慢涂。”
爸爸听完只是微笑着说:
“那我们明天再画一张,试试看慢慢来。”
这就是复盘的力量。
从小习惯“复盘——改进——再尝试”的思维,
孩子以后遇到挫折,也更容易走出低谷。
每一次善意,都会留下温暖的回音
“你有没有帮助别人?有没有人帮助你?你当时感觉怎样?”
孩子答:
“我帮小朋友捡了本子,他对我笑了。” “老师帮我扣纽扣,我说了谢谢。”
从这些对话中,孩子学会了觉察他人与自己的情绪,
也懂得了“感恩”与“给予”的双重意义。
这些对话,就像点点星光,照亮孩子与世界的连接。
跌倒之后,还能再爬起来
“如果你努力了一个月,结果还是失败了,你会怎么想?”
孩子说:
“我会很伤心,但可以再试试别的方法。”
爸爸没说“别难过”,而是鼓励他说:
“失败也没关系,爸爸也会失败,我们可以一起想办法。”
这就是抗挫力的来源。
在孩子心中种下“失败也能继续”的信念,
他将来的人生,也会更有韧性。
家的模样,从一句对话开始
“你觉得幸福的家,是什么样子的?”
有次孩子认真地说:
“我觉得爸爸妈妈不吵架、会陪我玩,就是幸福。”
这句看似稚嫩的回答,却让很多大人红了眼眶。
孩子在乎的,不是物质,不是成绩,而是情感上的连接与陪伴。
一个会问出这类问题的爸爸,其实是在告诉孩子:
“你对这个家,有表达的权利。”❤️ 写在最后
愿每一个孩子,都被这样温柔地提问过。
不是质问,不是命令,而是一次次用心的倾听与回应。
这些简单的问题,
日积月累,会在孩子心中开出理解、责任、勇气和幸福的花。
我们终其一生,其实都渴望一个会问我们“你还好吗?”的大人。点个【在看】+【关注】,把温柔的教育方式传给更多人吧~
欢迎留言:你家最暖心的一句对话,是哪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