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江苏省政府江南行署在广德
作者:徐厚冰
1937年,“七七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国民政府治下便有“省政府行署”的设置,最开始为各省省政府自行设立行署与各类类似性质的机构,不久后国民政府行政院颁布《战区各省省政府设置行署通则》对行署的地位加以确认。就职权上来说,是“在所辖区域内代行省政府职权,以省政府主席名义行文时,由行署主任副署”。
随着南京失陷,在此历史背景下,江苏省政府成立江苏省江南行署。今天给大家讲述的是,江苏省江南行署迁驻安徽广德期间的一些情况。
一、迁移过程
1939年1月1日,国民党江苏省政府江南行署在安徽屯溪附近的海林成立,首任行署主任常州人蒋超雄(应该没有到任),不久,便由兴化人、黄埔一期生冷欣以第三战区第二游击区总指挥身份兼任行署主任。4月,行署移驻溧阳山丫桥附近。由于情况变化,迁至安徽省广德县毛村(今属柏垫镇三河村),继又迁至广德县田里戈村(今属柏垫镇三河村)。时任主任冷欣(1939.1.1-1942.12.5在任)。
1943年10月2日,日军第七十师团第十七旅团(师团长内田孝行)约7000余人分4路入侵广德。午后8时县城沦陷,广德第四次沦陷。不久,李寿雍(1942.12.7-1944.8.18在任)接任江南行署主任,将行署迁至皖南绩溪县城内四方井。亦有史料记载,广德沦陷前,即9月14日后迁出广德。
二、江南行署的建制
1、主任下设政务、秘书和警保三处,以及专员公署
政务处,下设民政、财政、教育和建设四科。1942年,政务处编制略有变动,原有的建设科裁撤,添设粮政科,仍为四科。第一任政务处长为常州人吴则中(江苏,国民党元老吴稚晖之侄)1943年12月初离任。1943年春,南汇县人王艮仲以江苏省政府委员兼任江南行署政务处长。
秘书处,下设总务和秘书两科。总务科设交际股庶务股;秘书科设收发室。第一任处长为句容县人巫兰溪,1941年投敌后,由江都县人周绍成继任,直至1944年春离任。
警保处,即小型的省保安司令部,下设政训和军需两科。第一任处长段木贞,1943年离任,随后,处长一职悬缺。
两个区专员公署。一区专员曾滂,任职一年光景,即做了汉奸。由顾大荣,吴春科先后继任;二区专员许宝光。
2、其他直属机构
资管理处,系行署的外设机构,设在溧阳城内,是行署的唯一财源。
警卫一个营、军法官一员、江南医院(院长沈秉彝)一所、江南日报社(行署机关报)。
三、在广德的活动
1、军事方面
抗日活动。江苏省江南行署成立后,编练保安团、常备团,调整游击部队,配合主力部队抗日。例如,以保安团为主要的抗日“门口塘之役”就是突出案例。
二十九年(1940)十月间,敌寇由广德、泗安向南窜扰,当于十二日十一时派保安团同六三师一八七团至流洞桥,向泗安三市镇、东亭湖镇(属广德)诸方面搜索敌情,对广德之敌袭击。 十三日十四时卅分,先期到达在距双溪里约二里许之蜈蚣山,与门口塘北进之敌发生遭遇战。约一小时,旋以敌后续部队开到,向我左后侧取包围形势,即一面抵御,一面向虎头山及戈场以南各要地转进据守,并与六三师一八八团密切联络,向双溪里、杭村、林家庄方向严密警戒;同时派队一部,位置于大岳飞岭及马鞍山之间,严阵以待,以固我友军一八八团右侧,而威胁敌之左侧背,敌见去路受阻,乃分向下莫干、黄牛山窜去。
1940年元旦,苏江南行署主任冷欣在广德田里戈村举行阅兵典礼,极大地鼓舞了沦陷区军民抗日热情。
分裂活动。在民国政府消极抗日的思想指导下,江苏省江南行署在广德抵触我党领导下的抗日活动。特别是在“皖南事变”中,扮演不光彩的角色。
皖南事变(1941.1)前期,1940年5日,第三十二集团军总司令上官云相率令少将参谋长武之棻及副官警卫等参谋部高级参谋一行,从宁国河沥溪第二十一军范绍曾的军部于中午到达柏垫忠义救国军周伟龙的军部,晚上至广德田里戈村第二游击区冷欣的总指挥部。上官云相与时江苏省江南行署任主任冷欣(兼任忠义救国军第二游击区总指挥、第三十二集团军第二游击区六十三师师长)密谋逼迫我新四军渡江。
皖南事变发生后,在江南行署保安团配合忠义救国军,在广德围堵皖南事变突围的新四军。
2、经济方面。根据江苏省江南行署指令,1941年底,江苏省农民银行部分人员从上海撤退至广德,并设立江南联行广德办事处。1943年,江苏省农民银行苏北业务整理委员会全部人员从上海撤至广德,并在广德成立江苏省农民银行江南分行。江南分行在广德期间,为稳定广德及周边区域经济秩序起了积极作用。
3、文化方面
1939年7月,江南行署开始在广德创办机关报《江南日报》和江南通讯社,两者都是江南行署的附属机构。《江南日报》社社长由署内职员兼任。报社经费除销售、广告等收入外还有行署拨给的补助费。
1940年8月,行署的专职文化指导机构江南文化事业委员会的《现代中国》杂志社迁至广德门口塘(今邱村镇),并复刊(1940年8月下旬至9月下旬),复刊时,冷欣发表《开展江南游击区的文化运动》一文作为复刊词。
这些报刊,在广德期间,及时地报道了政治、经济、社会等新闻,为民众了解沦陷区抗日活动作出了积极贡献。
4、教育方面
江苏省第五临时中学。1941年6月,江南行署将江苏省第五临时中学,从江苏宜兴迁至广德柏垫大陆村(今属梅村)。该校分设师范部两轨、普通中学四轨、春季班,总共十余个班级,有学生800余人,其中三分之一为广德籍学生,教职员60余人。1943年年底,江苏省立第五临时中学随江南行署迁往绩溪,一部分广德学籍学生转入广德县立初中(今广德中学)。五临中在柏垫虽然是短暂的,但这段办学救国曲折经历,在广德教育史上留下了重要一页。
5、医疗卫生方面
1940年1月,江南行署在广德设立江南医院,大概位置广德大石桥小戈村一带。周侠人为院长,后由沈秉彝接任。病症可分内外、花柳皮肤、产妇、小儿、眼喉鼻等科。除了医院日常就诊外,还组织了巡回医疗队、组织救护队,并开展布种牛痘等活动。
就诊者除军政人员之外,余均系苏皖两省的远近民众。医院成立后仅三个月,就诊者多达4528人次。
因此,从江南医院的系列活动可以看出,江南行署为沦陷区的广德医疗救治、提高当地卫生水平等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
【结束语】
江苏省政府江南行署作为抗日战争特殊时期的江苏省临时政府机构,在广德期间的系列活动,极大地动摇了日伪在该地区的统治基础,对广德及其周边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抗日图存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撰写此文时,广德文史专家黄朋老师提供了大量史料,特此致谢)
作者徐厚冰,安徽省网络作家协会会员,宣城市文史研究会会员。网络图片,侵权立删,谢谢。转发此文时,请标明作者及来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