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前三天,天气预报说北方要下冷雨。村里老张蹲在大棚前吧嗒旱烟,去年倒春寒冻死半棚菌棒。
![]()
贵州独山的莫国贤却在溶洞里盯着温度计,菌丝正冒出新白点。"清明前后种瓜点豆",可羊肚菌怕热又怕冷,传统种植只能吃一季。
老莫当初放弃唱歌搞种植,就瞅准这菌子价高却难伺候的商机。
![]()
头年他按培训班教的搭大棚,谁想春末突然升温,菌棒烂了三成。蹲在田埂上抽烟时,他突然想起山里的溶洞——冬暖夏凉,说不定能破季节限制。可村里老人直摇头:"祖祖辈辈在地里种菌子,没听说过钻山洞能成的。
"老莫偏不信邪,揣着积蓄租了溶洞,光调试温度湿度就花了半年。腊月里溶洞滴水成冰,他裹着棉被守着升温设备,生怕菌丝冻坏。
![]()
春末外面暴雨倾盆,他却在洞里给菌棒补水,湿度计来回调了十几次。
"土办法是看云识天气,可这山洞里的天,得靠科学仪器盯着。"老莫总这么说。渐渐的,他发现溶洞深处比洞口温度稳定,就把菌棒分三层摆放。
![]()
最底层垫上碎木屑,模仿山林腐殖土,菌丝长得比大棚里还壮。可难题跟着来:溶洞里光照不足,菌盖颜色浅,卖相不好。他跑了趟省城农科院,带回补光灯,试着每天照3小时。
2023年4月,16朵羊肚菌破土那天,老莫蹲在地上半天没说话。消息传开,东北种菇户打来电话:"我们那霜冻厉害,能行不?
![]()
"南方菇农也发愁:"台风一来,大棚全掀,山洞种植能防风?
"老莫觉得,各地气候不同,得对症下功夫:东北得给溶洞入口加棉帘,南方要在洞外挖排水渠。"传统种植看天吃饭,咱现在是给菌子造个小气候。"他跟来取经的农户比划。
![]()
但也有人嘀咕:"钻山洞太折腾,成本比大棚高,划得来吗?"老莫算了笔账:传统种植一年一茬,溶洞能种三茬,单价还能高两成。
他没藏着技术,带着乡亲们量溶洞尺寸、算温差,免费教制种。我个人认为,老莫这法子,既是跟老天爷较劲,也是摸准了农时的脉——种地不能死等季节,得学会给作物找合适的"窝"。眼下又到播种季,北方防霜冻得盖地膜,南方整大棚要加固支架。
羊肚菌种植还有不少门道,比如菌棒配方怎么调,不同海拔溶洞怎么选。这些细节老莫还在琢磨,他说农业就像唱歌,得不断试新调子。
地不亏人,天不欺勤,咱种地的人,眼里看天,手里得攥着新法子。明早起来,该查大棚的查大棚,想打听溶洞种植的,镇上农技站能给牵线。农时不等人,咱得让老经验配上新技术,地里才能多冒金疙瘩。
至于老莫的溶洞里,下一茬羊肚菌啥时候冒头?
咱接着瞧热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