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饶河农场第三管理区水稻育秧大棚内,工人们正分工协作,有的翻耕土地、有的播种育苗,为种植红小豆、芸豆、芹菜和辣椒等经济作物做准备。
近年来,这个农场注重多元化种植,把水稻育秧大棚“二次利用”作为农业再增效、种植户再增收的重要抓手,实现闲置资源盘活利用。
每栋育秧大棚占地面积1.8亩,过去水稻秧苗移栽大田后,这些设施便进入长达数月的闲置期。如今,通过育秧大棚“二次利用”模式种植经济作物,预计每栋大棚年可增收2400元。“以前看着空棚子直叹气,现在改造后又能生金产银!”种植户李大哥一边搬运红小豆种子,一边难掩喜悦之情。
为保障二次种植提质增效,农场农业技术团队全程跟进指导。在种植前期,指导种植户完成大棚全面清洁消毒,通过深耕深松、增施有机肥等措施改良土壤;在选种环节,结合当地气候条件和市场需求,主推红小豆、芸豆等生长周期短、经济效益高的品种。同时,针对辣椒、芹菜等作物生长特性,为种植户定制涵盖温湿度调控、水肥管理、病虫害绿色防控的全周期管护方案。此外,棚内还引入物联网智能监测系统,通过传感器实时采集温度、湿度和光照等数据,种植户通过手机App即可远程操控通风、灌溉和补光设备。
据了解,农场辖区内共有3500余栋水稻育秧大棚进行了二次种植。下一步,农场将继续扩大技术推广范围,探索“大棚+错季种植”“大棚+农旅融合”等多元发展模式,同步完善产销对接网络,推动水稻育秧大棚“二次利用”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迈进,让小秧棚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金色引擎”。
(刘丽 贾微)
来源:北大荒日报
编辑 / 贾 微
审核 / 李妃妃
监制 / 孙桂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