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齐白石刻“朴孙”寿山连江黄石完颜景贤自用印
印文:朴孙
尺寸:2.4×2.4×6.3cm
边款:白石山人。
出版:1.《齐白石印影·续集》P207,荣宝斋出版社,1993年。
2.《齐白石篆刻作品集》P122,广西美术出版社,2000年。
作者简介:齐白石(1863~1957),名璜,字萍生,号白石、白石翁、三百石印富翁等,湖南湘潭人,寄居北京。书画篆刻艺术大师,生前曾任全国美协主席。1956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授予其和平奖。年逾九十尚作画不辍,为现代世界最有名画家之一。
印面主人简介:完颜景贤(1876~1926),字享父,号朴孙,一字任斋,别号小如庵,室名三虞堂,满洲正黄旗人。晚清重臣完颜崇厚之次孙。精鉴赏,富收藏,所藏书画、古籍在清末民国的北京当推首家。撰有《三虞堂书画目》。
![]()
齐白石篆刻艺术瑰宝:从“朴孙”印探大师与藏家的金石因缘
一、印石载体:寿山连江黄的独特价值
这方“朴孙”印选用寿山连江黄石,其石质硬中带脆,色泽如藤黄,肌理隐现红筋,属寿山东北矿区特产。连江黄因矿脉近福州连江县得名,清代已广泛用于印章雕刻。齐白石选此石材,既考虑其硬度适合单刀直冲的刻法,亦看重其古朴色泽与文人雅趣的契合。对比其另一件白寿山狮钮方章(苏州博物馆藏),可见白石对石材的敏锐把握——连江黄的天然纹理无需繁复雕琢,仅凭刀工即能凸显金石气韵。
![]()
△ 齐白石刻“朴孙”寿山连江黄石完颜景贤自用印(局部)
二、篆刻技法:单刀直冲的“胆敢独造”
印面“朴孙”二字布局疏密有致,线条犀利如斫木劈石,典型体现齐白石“单刀直冲”的独创风格。其刀法摒弃传统双刀修饰,以单侧崩裂形成自然斑驳,如边款“白石山人”四字,行刀如笔,一气呵成。这种技法源自其“删去一刀成白文”的理念,与吴昌硕的浑厚朴拙形成“南吴北齐”的对比。此印出版于《齐白石印影·续集》等权威文献,可对比同期作品“郑荣印信”(边款“湘潭齐璜”),二者均以刀代笔,展现“金石味”与“书卷气”的融合。
三、印主完颜景贤:晚清鉴藏家的文化缩影
完颜景贤作为满洲正黄旗贵族,不仅是晚清重要藏家,更是齐白石艺术的重要赞助者。其“三虞堂”收藏的书画古籍冠绝京津,与罗振玉、王国维交往密切。齐白石为其刻印,既是酬答知音,亦借贵族圈层扩大影响力。景贤号“朴孙”取自《诗经》“朴斫之孙”,暗含对古朴艺术的追求,与白石“返璞归真”的艺术主张不谋而合。此印或用于钤盖其珍藏书画,如《三虞堂书画目》著录作品,成为鉴藏史的重要物证。
![]()
△ 齐白石刻“朴孙”寿山连江黄石完颜景贤自用印(局部)
四、市场与学术:从拍卖数据看金石价值
同类齐白石篆刻作品市场表现强劲:2020年西泠拍卖会上,同尺寸寿山连江黄印章估价4-6万元,最终成交价未公开但大概率溢价;而周铁衡旧藏“子孙永宝”印估价达50-80万元,显示名家递藏加持的价值。此“朴孙”印因出版清晰、流传有序,兼具艺术与历史双重价值。其边款仅署“白石山人”,区别于晚年“三百石印富翁”等常见款识,推测为1910-1920年代作品,正值其篆刻风格成熟期。
五、金石因缘:大师与藏家的双向成就
齐白石为完颜景贤刻印,是艺术家与鉴藏家互动的典范。景贤的贵族身份为白石提供社会资源,白石的篆刻则赋予藏家“艺术认证”。类似案例可见于齐白石为日本友人刻制的104方印章(如“杏盦”“西家珍藏”),通过跨界交流推动艺术传播。今日,这方“朴孙”印通过汤发周(齐良芷弟子)的发布重现公众视野,延续了齐派艺术的学术生命力,亦为研究近代文化网络提供了鲜活切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