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医学人物周刊】原创,如需转载请添加文末微信。
全文3325字,阅读时长约10分钟。
▲海上仙都太姥山
奇峰耸立的太姥山雄踞东海之滨,这座被《道藏》列为三十六洞天之一的道教名山,不仅成就了福鼎'闽浙门户'的地理坐标,更将'太姥娘娘'悬壶济世的传说化作福鼎市的文化基因。东南沿海的温润水汽与闽北山城的厚重底蕴在此交汇,滋养着依山傍海的古城走过千年岁月。在这里,已历经八十八载春秋的福鼎市医院(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福鼎医院),正以山海兼具的沉稳与温润,守护着这片土地的安康。
作者 | 人物君
01
曾经远去的希望不再飘渺
在福鼎市医院皮肤科的诊室里,常常能看到两种情绪的交织:一种是满脸焦虑与疲惫的初诊者,另一种则是面带轻松、主动报喜的复诊者。而两种情绪之间的转换,往往只需要一段时间的规范治疗和一次信任的建立。
福鼎地区诸如特应性皮炎、银屑病、慢性荨麻疹等顽固性皮肤病较为常见,这些疾病虽大概率不会危及生命,但带给患者的却是长期的痛苦与心理压力。尤其是特应性皮炎(AD),很容易被误诊为湿疹而被忽视,同时因为其瘙痒难耐的症状表现,张士德称之为“最容易摧毁生活质量的皮肤病”。
福鼎市医院皮肤科主任张士德曾在一年多前接诊过一名大学生,他的特应性皮炎从婴儿期就有,长期的反复发作下,导致其面部红斑、腋窝湿烂严重。
“他是那种一进门你就知道他是AD的人,太典型了。”张士德回忆。
为了治病,这位当时还不到20岁的年轻人,走遍了各地寻医,包括民间的一些所谓偏方都尝试了,却一直未见明显成效。他这次来到福鼎市医院也仅是想试一下,并不抱什么希望,因为失败对他而言早是习以为常,希望则更像是遥不可及的虚无。
▲福鼎市医院皮肤科主任 张士德
而张士德不想再让这位年轻人体会失败的无助,在做了详致的诊断检查后。张士德根据这些年来他对于特应性皮炎治疗的临床经验积累以及学科前沿技术的深入了解,决定给这位年轻人采用最新的小分子靶向药疗法。科室团队根据临床诊疗指南为其制定了诱导期和维持期的双阶治疗方案,同时在饮食、防晒、药物监测、心理支持等方面给他进行全面的宣教。
张士德强调,一名好医生不仅要知道用什么药,还要知道如何用好以及副作用的监测、减量和停药的指导等。对于这方面,医生之间的沟通标准要统一,患者教育要同步,否则有些患者可能会在多种声音下迷失。
很幸运,从刚开始治疗起,这款药物就对该患者产生了很好的疗效,让这位年轻人终于燃起了久违的信心。在经过近四个月的持续治疗后,该患者的症状几乎完全缓解了。
“我记得特别清楚,当他笑起来露出两排整齐的牙的时候,那一刻我们觉得都值了。”
这一刻的张士德更是体会到当初他放弃大都市选择留在小城的决定是对的,让基层患者在家门口就能接受到与一线城市同质化的诊疗服务,不再只是一个理想,“科学+规范+温度”是张士德为这一目标寻找到的“解法”。
02
基层医疗理想主义的坚守
2010年,福建医科大学研究生毕业的张士德本是有机会去上海发展,当时包括他的导师赵敬军教授在内的多名专家、科室主任曾向其抛来橄榄枝。而面对这样一个能留在一线大城市的机会,张士德却选择去了福鼎这样一个他并不熟悉、也不属于大都市体系的地方,这着实出乎了很多人的意料。而张士德给出的解释似乎很简单,他更钟情于小城的惬意,而且觉得在这里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他想真正为中国的基层医疗作出一份自己的贡献。
“留在高端人才云集、医疗资源富裕的大上海,我可能就是非常普通的一名医生,所能发挥的作用有限。但在小城市,很多基层的百姓更需要帮助。”
就是带着这样一种朴素的理想,张士德来到了福鼎,没有大城市的喧嚣,有的只是安静地对于每位百姓健康的守护。
张士德的性格不张扬,却有着一种稳定的理想主义。张士德的“留下”,是职业更是价值的选择。他清楚地知道,只有留下来,才能真正建立起他所期望的基层皮肤病诊疗体系;只有走在别人没有走过的路上,才能真正打上属于自己的印记。
他相信,“医生的价值不在于你站在那里,而在于你能做什么”。
这份理想主义的坚守,可能更多来源于张士德早年间对于基层医疗艰难的感同身受。出生于内陆的张士德,儿时看着父母带着家人长途奔波到医院去看病,到了医院甚至连挂哪个科的号都不知道。那种无助感深深触动了他,也让那时还年少的张士德第一次感受到医生这个职业所承载的重量,他梦想着自己以后也能当一名医生,让家人和周边的百姓看病不再那么难。
怀揣着这一朴素梦想,张士德高考时如愿考上了医学院校,并在2007年考上了福建医科大学皮肤性病学专业的研究生,师从赵敬军教授专攻遗传性皮肤病,特别是单基因遗传病的分子机理研究,这也成为他与福建结缘的开始。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奠定了张士德日后在临床中重视循证医学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
03
持续奋进中的拨云见日
而对于理想主义的坚守,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知难行易,当初放弃大都市机会来到福鼎的张士德,也曾在困境下产生过自我怀疑。2010年,当张士德来到福鼎市医院时,彼时医院还未搬迁至新址,整个科室就三四间诊室、几台老旧的设备以及那非常有限的诊疗能力。这让满怀着憧憬从内地来到福建沿海寻找发展的张士德,不免有些失望,他甚至看不到前路在何方,迷茫中的他甚至想过要换份工作。
那时候一个人在宿舍沉默发呆的张士德,思索了许久,最后还是决定要坚持下去,为了医学的理想以及对于基层医疗价值的坚守,他不能就这样遇到点困难就想放弃。也许正是这段并不轻松的适应期,为日后张士德“以一人之力撬动科室革新”埋下了伏笔。
转变从2013年开始,那时候福鼎市医院开始重视皮肤科的发展并提供了一系列的政策支持。张士德也是借此机会将他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和福州市第一总医院皮肤病防治院学到的各种前沿知识、专业技能逐步应用于这里的临床,并牵头引进了皮肤镜、调Q激光、光子治疗系统等一系列先进的治疗设备,首次建立了皮肤外科小手术流程和真菌/螨虫镜检等基础检测体系,并推动了医美服务在皮肤科的规范起步,那一年也被称为福鼎市医院皮肤科真正意义上的“技术换代元年”。
2023年,随着福鼎市医院搬迁至新院区,皮肤科迎来了其飞跃式发展。门诊空间扩大近一倍,设备投入大幅上升,新购置的设备涵盖激光美容、色素性疾病治疗、脱毛、痤疮瘢痕修复等多个领域。张士德将此次的升级形容为“鸟枪换炮”,也正是这些为下一阶段的学科拓展提供了基础保障。
经过这些年的不懈努力,张士德终于将曾经处于医院“角落”的皮肤科,拉至了中心的位置。如果说过去十年张士德主要是在为科室打基础、建团队,那么接下来十年他所有努力去实现的,便是在福鼎打造一个可复制、可推广、能引领县域皮肤科学发展的样板。对于这条路该如何走,他心中早已有了清晰的路径规划。
04
打造全面体系化的发展蓝图
张士德对于福鼎市医院皮肤科发展未来的规划,不是聚焦于某几项业务,而是对于一整套体系的打造。首先,张士德希望建设以“大门诊+小病房”的核心布局,计划建设包括银屑病、特应性皮炎、慢性荨麻疹、白癜风、痤疮、瘢痕修复等在内的多个亚专科门诊,推动病种治疗的细化以及慢病的规范化管理。
在张士德看来,专病门诊的核心是治疗路径的标准化,这一理念需要用心去做才能落到实处,而不是说简单挂个专病门诊的牌子就可以做好的。
作为科研出身的医生,近些年来张士德参与了多个省级科研课题,并发表了7篇SCI论文,这在一家县级医院绝对属于非常突出的存在,尤其在遗传性皮肤病与靶向药物应用方面有着较强的积累。张士德想以此既有优势为基础,在福鼎这座小城打造出一支具备原创力的皮肤科科研团队,这是学科实现高阶发展、向一线大医院看齐的必要条件。
此外,同质化医疗是张士德所一直强调的,对此他的聚焦点不仅是在本院,更是主动联系周边的市县兄弟医院,共同推动在诊疗理念、药物管理、患者教育等方面的区域协同,这样才能形成一个真正稳固的基层皮肤病诊疗与保障体系。
张士德对于这一皮肤科发展蓝图的规划略显宏大,前行的路上也一定有着诸多困难与艰辛等着他们去克服,但张士德相信这一目标终会实现,无论多难,事在人为。
“可能这不是一代人能完成的,但我们希望能把地基打好,让后来的人走得轻松一点。”
责编 | 王 嘉
校对 | 李 紫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