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歌手马頔又带火了“北京孩子”这一称呼,你可能不熟悉马頔,你一定听过《南山南》,他在一期综艺节目谈到《南山南》的创作时说到自己是“北京孩子”。引发全民热议。网上掀起马頔模仿大赛,很多网友吐槽“多大了还孩子”,“老北京没有成人全是孩子”,“要不自称‘北京爷们’要不‘北京孩子’,一个人就可以独享天伦之乐”。其实,小编看来,这是一方地域人的自我认知,他们认为自己是这片土地的子民,自然就称自己是“孩子”。“孩子”这个词,在不同地方藏着不同的温度。
而在寿县,也有人说“城关小孩子”:老城区优越感,“街边小孩子”:亲切的谁都认识的街溜子。喊孩子的方式更是五花八门,每一个称呼背后,都是浓浓的乡情与笑泪交织的回忆。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寿县人的“花式喊娃大法”!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印象,八零九零年代的孩子们,都有共同的名字,男生是“毛孩”,女生叫“毛丫”,这是刚出生的孩子们在为起名之前医院给的代号。在起大名之前,也会有小名字,这些乳名:越“土”越亲,寿县人也坚信贱名好养活,于是诞生了一大批充满乡土气息的称呼:
有动物派:二狗子、小虎子……仿佛孩子是家里散养的小牲口,越糙越健康;也有外貌派:黑孩、胖丫头、毛丫头……简单粗暴,一听就知道娃的特征;当然还有顺序派:大柱子、小三子……家里孩子多的,直接按编号来,省心又省力。 随着孩子的长大,这些名字很多都被家长无形中隐藏起来了“不能叫出去了”。不知什么时候起,家长开始直呼孩子的大名了,大概是小时候太特殊的乳名,长大容易叫成“外号”。
除去毛丫,毛孩和小名,在寿县,和北京孩子北京爷们一样,也有自己独特的称呼。女孩叫“丫头”“老侬”就算你三四十了,在一些长辈眼中,你仍然是“小姑娘”。与“丫头”相对的,男孩叫“小石”(音)。“小石”指未成年男孩子,成年男子就不是“小石”了,叫“劳动力”。
但是,在寿县,不是看年龄来喊“丫头”“小石” 的。这里亲缘关系深厚,看着年龄差距很大的两个人,也有着盘根错节的亲戚关系。别说有年轻的姑姑叔叔,认真派起亲戚来,某个小娃娃可能是老爷爷的长辈。
讲究辈分的人家,五服之内必须按辈分喊!三四岁的“小老叔”你敢不喊?前面加个“小”字,既尊重又不显老。
在寿县,一声“小丫头”或“小石”,喊出的不仅是年龄,更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亲昵与默契。这些土得掉渣的称呼里,藏着一代代人的童年记忆,也裹着寿县人独有的江湖气——亲不亲,故乡人;熟不熟,先喊一声“老侬”探探路。
或许外人听着别扭,但本地人却觉得理所当然。就像北京人自称“孩子”,寿县人喊你“丫头”时,未必真把你当小孩,而是把你当成了自家人。毕竟,在这座连石头都能讲古的老城里,称呼从来不是简单的代号,而是血脉里流淌的认同感。
所以,下次若在寿县的街巷里,听见有人冲你喊:“小丫头,来家吃饭咯!”别犹豫,答应就是了——这声招呼里,可是藏着半辈子的乡愁,和一碗热腾腾的牛肉汤的诚意。
(所以:你在寿县被叫过什么有趣的外号?)
▌作者:一清
▌编辑:龙震琳
▌审核:小红花
▌抖音号:@shouxianren2022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