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团圆》
《小团圆》是张爱玲的遗作,是张爱玲去世之后发表的。有人说这是一部《自传体》的小说。小说的主要内容其实可以划分为两个部分:前半部分写香港时期的学生及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被占领。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冷漠的女学生,心里装的是她的学习,即使去做义工也是为了生活的需要,对待至亲也显得冷淡。后部分写了九莉遇上被称为汉奸的有妇之夫邵之雍之后一系列的感情迷乱、挣扎。
小说,既有爱情,又有生活,事业。既有个人的小事,又有国家的大事。既有浪漫主义,更有现实主义,而且再现了一个真实的世界,所有的人都是赤裸裸的,所有的欲望也是赤裸裸的。从艺术角度论,张爱玲非常大胆,采用了倒叙、插叙、感情线索、家庭线索等多重叙事手法,一反张爱玲惯用的讲故事的传统叙述方式。可以说晚年的而她在尝试突破,所以也有人这是张爱玲又一部巅峰之作。
![]()
在这部小说中,张爱玲一改以往,用了很大的篇幅来描绘战争,并且对战争的态度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刚开始的时候,她对战争的残酷性和恐怖性认识不够,只是说“又砰砰砰几声巨响,从海上飘来,相当柔和”。之后她再次描绘战争的时候就是“昨天在枪林弹雨中大难不死,今天照样若无其事炸死你”“壕洞里没有无神论者”。这个时候,张爱玲已经完成了对战争看法的转变。意识到战争的巨大破坏性和难以预测性,战争中人们的无助。
在战争面前,人们就像吊在海港上空的玻璃泡泡,等着飞机弹片来爆破它,没有出路,没有明天,就算要被炸死了,也无人可以诉说,战争中谁都无从掌握自己的命运,人的生命朝不保夕。
![]()
这才是张爱玲要表达的重点,什么爱情,只是点缀,本质在于揭示出战争的残酷性和命运的不可控。在战争的宏大叙事面前,个体又算得什么?人命又算得了什么呢?军阀和统治者都在忙着巩固自己的利益,抢夺地盘,谁会在乎普通人的一条命呢?战争发动的时候,一切都要以战争为目的,服从国家大义。
在九莉看来,国家兴亡匹夫未必有责,人的生命是高于一切的,如果生命都没有了,谈国家理想都是枉然。
![]()
卷入时代洪流和战争机器的小人物
张爱玲的这种观点跟俄国肖洛霍夫的《一个人的遭遇》和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戈医生》很像,都有类似的观点。在他们的作品中,都没有什么所谓的慷慨激昂的民族大义,也没有对侵略者行径进行讨伐,更没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家国情怀。都是讲述的小人物,或者说普通人在战争机器和宏大叙事面前无助、无力和命运的捉弄。揭示出个体生命的沉浮飘零以及无休止的战争的残酷无道和人类命运的琐碎悲凉。
“时代的车轰轰地往前开,我们坐在车上,经过的也许不过是几条熟悉的街衢,可在漫天的火光中也自惊心动魄。可惜我们只顾忙着在一瞥即逝的店铺橱窗里,找寻我们自己的影子。我们只看见自己的脸苍白渺小,我们的自私与空虚,我们恬不知耻的愚蠢。谁都一样,我们每个人都是孤独的。”
![]()
在战争背景下,人们身不由己被绑上战车,“店铺橱窗”就像荣誉榜,每个人都想从中找出那个供人敬仰的自己,可惜人性太复杂,人类太渺小,战争使许多人失去了生命,战争中的人们喜也罢,乐也罢,最终会随着时代的车向前轰轰走过。
在战争机器、时代洪流面前,大多数人都只能沦为蝼蚁,在天地不仁的世间苟且偷生。他们会被无情的卷入历史洪流和宏大叙事之中,他们根本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只能被命运玩弄、捉弄。
![]()
所以说,张爱玲的《小团圆》与其说是爱情小说,倒不如说是反战故事。以反战来完成对社会的批判,因为专制为了维护其统治,往往煽动情绪,调动民众的排外情绪,以战争促统,借煽动战争,煽动排外情绪,煽动民粹主义来巩固统治。将民众对社会现状的不满转移到对外身上,从而化解他们身上的怨恨。
本文参考文献:
张爱玲.《小团圆》
李法惠.今生今世已惘然 山河岁月空惆怅——张爱玲的颠覆之作《小团圆》意蕴解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