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其实音乐在算计人

0
分享至

有很多人喜欢听音乐,却不知道已经被音乐算计了。



音乐本来产生于民间,是人们在田野中的呼喊,是竹林间刮风的声音,是秋虫的叫声,是冬雪簌簌落下的声音,是泉水的声音,是鸟鸣的声音。后来有了乐音出现,人们知道乐音是美学意义上的声音,让人获得美的享受,而噪音却不是,很容易让人厌恶。但自然界有乐音,也有噪音,社会上也是如此,甚至噪音多于乐音。人们每天听到的声音大多是噪音,能够主动欣赏音乐的并不是太多,而整天都在听音乐的更是少有人在。每天听乐音的人容易被音乐感染,获得美的享受,但这种美的享受是虚假的,并不现实,因为现实中并没有那么多的乐音,而是乐音和噪音并存,甚至人们听到的大多都是噪音。即便一个人整天听音乐,也并不一定能获得美的享受,很有可能产生审美疲劳,甚至听到乐音就觉得不好受,而听一听噪音反而觉得很好。优美的音乐不能经常听,而是要隔一段时间听一会儿,不然人就会产生审美疲劳。乐音是非常美好的,但并不能代表大自然的声音,不能完全等同于大自然的声音。高山上的流水声很好听,鸟叫的声音也很好听,但不是乐音,却仍然具有优美的属性。我们喜欢听音乐,只是喜欢听乐音,喜欢音乐的优美,即便像摇滚乐那样的音乐,也仍然具备一定的审美属性。

音乐作品总是采用重章复沓的形式,一段完了以后还有一段,有时候好几段音乐总是重复,在回还往复之中让人陶醉。人的意识似乎就是这么有意思,对于回环往复的音乐印象比较深刻,而且在这种音乐中获得休憩,获得审美需要。但音乐创作者却有一些偷懒的属性,并不会把音乐弄得十分精巧,总是在回环往复中刺激人。不管是纯粹的乐曲还是歌曲,总是有好几段,而且每一段都有重复的曲调。就像《诗经》中的重章叠句一样,其实就是当时的歌词,每一段换一两个字,意思大致相同,却形成回环往复的审美效果,当然也是一种欺骗。除了曲调的重复,就是节奏的重复,用固定的节奏把乐曲串联起来,就容易让人陶醉在节奏中。当然有的乐曲用了不同的节奏,刺激人的神经,让人觉得精神为之一振。还有的乐曲既能表现复杂的情感,又能表达一些故事,就像人生的起起伏伏,像工作和生活的节奏快慢,像大江大河,像潺潺流水,像鹰击长空,像小鸟依人。不管怎样表现,都是用乐音来表现,而且有一定的节奏,让人觉得是那么回事,却偏偏形成一种认知偏见。以至于有人认为雄壮的音乐好听,有人认为缠绵的音乐好听,有人认为快节奏的好听,有人认为慢节奏的好听,有人认为古典音乐好听,有人认为当代音乐好听。



对音乐的感触不同,得到的审美享受也不同,而且每一个人似乎都有所不同。即便很多人听同样一首乐曲,获得的感触也是不同的。音乐作品是固定的,而听的人却能够获得不同的感触,就好像一篇小说,读过的人会获得不同的感悟。喜欢什么样的音乐作品和人的后天刺激有关,或许有人小时候听过同类的音乐作品,就对这一类的音乐作品感触很深,有着良好的记忆,而小时候没有听过这类的作品,第一次听,倘若觉得好听,就可能听下去,倘若觉得不好听,就可能立刻离开。人的选择具有一定的特性,会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而这种喜好是后天刺激并形成经验的结果,不一定那么客观,也不一定那么纯粹。有人听一首乐曲,觉得好听,百听不厌,有人却不愿意听音乐作品,甚至从来不去听,也并不觉得生活很乏味。流行歌曲能够影响一代人,过一段时间再次风靡,还有可能再影响一代人。很多流行歌曲出现以后,似乎都有一定的共性,就是能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而大数据出现以后,会统计所有流行歌曲中的音乐,共享融合之后,就可以创作所谓新的音乐作品了,让人们觉得似曾相识,但同样会算计人。

喜欢音乐的人不一定懂乐理,也不一定能演奏,甚至根本不知道音乐是什么,只是听着乐曲好听,或者听着流行歌曲好听,就跟着唱。即便过一段时间,让他们听同样一首乐曲或歌曲,他们也觉得似曾相识,却忘了以前听过。音乐本来就会算计人,只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而且会引发人们不同的精神触动。就像小说骗人一样,当人们感觉作者的故事在骗人的时候,已经把小说读完了。人们感觉音乐作品在算计人的时候,已经把音乐作品听完了。雄壮的音乐可以激发人的勇气和信心,舒缓的音乐可以让人放松,甚至音乐具备一定的治疗作用,也能让人的大脑暂时放松,释放更多的多巴胺,让人觉得快乐。但音乐是分层次的,有高雅的音乐,还有低俗的音乐,甚至会出现靡靡之音。不管怎样的音乐,只要播放出来,让人们听到了,就会算计一部分人,而被算计的人总是觉得音乐好听,进而听下去,甚至会买来听,于是音乐就具备了商品的属性,可以用来买卖,可以用来赚钱。一旦音乐用来赚钱,就变得极端功利化,甚至会算计人。很多音乐创作人都引用流行音乐中的一些曲调,只要不超过三句引用,就不算抄袭,当然就可以获得人们的共情,让人们觉得似曾相识,也让人们觉得很亲近,其实只不过人们被算计了而已。



音乐在算计人,尤其是付费的音乐,很容易吸引人。倘若人们不愿意付费,那就到野外听一听大自然的声音吧,那就是最原初的音乐,却不会算计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雷军突然发文!网友爆了

雷军突然发文!网友爆了

极目新闻
2025-09-19 14:00:05
上海“臭餐”供应商前科累累,为何垄断500多所?背后还藏一影子

上海“臭餐”供应商前科累累,为何垄断500多所?背后还藏一影子

巷子里的历史
2025-09-19 11:11:40
广东人唯一能接受的“预制菜”?网友:这个是真爱吃……

广东人唯一能接受的“预制菜”?网友:这个是真爱吃……

城事特搜
2025-09-17 21:32:06
宇树科技影子股大跌

宇树科技影子股大跌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9 13:11:01
虽远必诛,乌情报部门再次袭击距乌边境7000公里的俄军

虽远必诛,乌情报部门再次袭击距乌边境7000公里的俄军

山河路口
2025-09-16 19:32:47
枯草堆里的那个下午,藏着我们最炽热的青春

枯草堆里的那个下午,藏着我们最炽热的青春

青苹果sht
2025-09-18 05:50:02
中美共存要成真?北京举办晚宴,中方75岁老将军出山

中美共存要成真?北京举办晚宴,中方75岁老将军出山

科技有趣事
2025-09-19 10:59:36
西贝老板这么笨,是如何成为亿万富豪的?说白了就是胆大、运气好

西贝老板这么笨,是如何成为亿万富豪的?说白了就是胆大、运气好

水晶的视界
2025-09-18 20:55:18
收到中方好处,波兰突然翻脸,继续卡住中欧班列,除非满足一条件

收到中方好处,波兰突然翻脸,继续卡住中欧班列,除非满足一条件

文雅笔墨
2025-09-19 13:25:24
俄媒:中国可以让金砖国家在高科技领域摆脱对美国的技术依赖

俄媒:中国可以让金砖国家在高科技领域摆脱对美国的技术依赖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2025-09-19 15:08:31
普京:俄罗斯士兵所踏之处,便是属于我们的领土

普京:俄罗斯士兵所踏之处,便是属于我们的领土

微微热评
2025-09-18 23:08:16
内塔尼亚胡此言一出,除了中国,欧美都倒吸口凉气

内塔尼亚胡此言一出,除了中国,欧美都倒吸口凉气

娱乐的宅急便
2025-09-19 13:27:53
这辈子你最闹心的经历是啥?网友:自认心灵纯洁的朋友一定要慎看

这辈子你最闹心的经历是啥?网友:自认心灵纯洁的朋友一定要慎看

解读热点事件
2025-09-18 00:15:06
豪门玩物,几年被折磨成牙齿全脱落,不足80斤,似骷髅,惨不忍睹

豪门玩物,几年被折磨成牙齿全脱落,不足80斤,似骷髅,惨不忍睹

观察鉴娱
2025-08-17 09:54:54
牛市的第二个降温信号

牛市的第二个降温信号

财叔有料
2025-09-19 00:02:54
科技部:C919目前累计获得国内外订单超过1000架

科技部:C919目前累计获得国内外订单超过1000架

红星新闻
2025-09-18 16:18:31
西贝被曝雇人演戏、探店?带娃赚佣金,网友:作死的路上越走越远

西贝被曝雇人演戏、探店?带娃赚佣金,网友:作死的路上越走越远

明月杂谈
2025-09-18 18:33:31
太突然了!泰国传来重磅消息,新总理阿努廷大惊失色,佩通坦笑了

太突然了!泰国传来重磅消息,新总理阿努廷大惊失色,佩通坦笑了

现代小青青慕慕
2025-09-19 09:55:11
20年前,那个抓着飞机起落架从昆明到重庆的14岁男孩,现在怎样了

20年前,那个抓着飞机起落架从昆明到重庆的14岁男孩,现在怎样了

不写散文诗
2025-09-19 11:11:29
嘎子哥,终玩火!把自己玩进去了

嘎子哥,终玩火!把自己玩进去了

文娱春秋Plus
2025-09-18 13:23:07
2025-09-19 15:43:00
铁剑帮帮主
铁剑帮帮主
文化就是精神食粮。
9103文章数 4158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艺术要闻

故宫珍藏的墨迹《十七帖》,比拓本更精良,这才是地道的魏晋写法

头条要闻

中美元首被传今天将通话 外交部回应

头条要闻

中美元首被传今天将通话 外交部回应

体育要闻

不会短跑的牙买加人,集体跳槽土耳其

娱乐要闻

关晓彤生日 仅闫妮和化妆师撑场祝福?

财经要闻

"矿霸"填埋万吨危废 当地政府成立调查组

科技要闻

直击iPhone 17开售:消费者偏爱银色橙色

汽车要闻

对话周光:一个技术理想主义者的“蜕变”

态度原创

房产
健康
数码
教育
艺术

房产要闻

好猛!海南楼市,一批王炸楼盘杀出!

内分泌科专家破解身高八大谣言

数码要闻

罗技G Pro X Superlight 2c紧凑鼠标正式发布:尺寸更小更轻、约1100元

教育要闻

考研报名:多地明确禁用海马体证件照

艺术要闻

故宫珍藏的墨迹《十七帖》,比拓本更精良,这才是地道的魏晋写法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