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系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自2019年开展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任务七“高原生长与演化”之专题二“典型地区岩石圈组成、演化与深部过程”的科考专著,亦系青藏高原岩石圈演化之集成成果之一,由参与羌塘地区考察的人员共同编著。本书聚焦羌塘地块古生代—中生代岩浆岩、变质岩和龙木错–双湖–澜沧江缝合带中蛇绿岩研究,共分5章。本书的特点是以科考获取的大量第一手岩浆岩、变质岩为基础,通过系统的岩石学、年代学、地球化学、古地磁学和岩石大地构造学方法,并结合前人的构造、沉积和地球物理资料,对羌塘高原地质演化的岩浆–变质作用记录开展了深入研究,限定了羌塘地块基底组成和高原隆升前初始格架的形成过程,包括南、北羌塘地块基底特征与古地理位置,龙木错–双湖古特提斯洋盆的形成与演化,龙木错–双湖古特提斯洋俯冲、闭合及碰撞后岩石演化过程与班公湖–怒江新特提斯洋的开启,以及羌塘晚中生代岩浆作用与班公湖–怒江洋的俯冲、穿时闭合及碰撞后陆内演化过程等。本书能够为青藏高原古生代—中生代岩浆岩与变质岩时空格架构建、羌塘乃至整个青藏高原历史演化与重建、青藏高原岩石圈演化,以及羌塘油气和铜金形成背景的研究等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
前 言
“羌塘”是根据藏语“羌东门梅龙东”翻译过来的,意指“北部空地”或“藏北无人区”,是“世界屋脊”上一块相对闭塞的高地,是平均海拔大于4700m的青藏高原地势最高的一级台地,是“世界屋脊上的屋脊”。羌塘地区自然条件非常艰苦,大部分为高寒缺氧的无人区。地理上,羌塘高原位于青藏高原的中部,青藏公路以西、黑阿公路以北、昆仑山以南、喀喇昆仑山以东。在构造上,羌塘地块夹于拉萨与松潘–甘孜地块之间,北边通过金沙江缝合带与松潘–甘孜地块相连,南边通过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与北拉萨地块相连,羌塘地块本身又被龙木错–双湖–澜沧江古特提斯缝合带分为南、北羌塘地块。本科考报告重点关注羌塘地块古生代—中生代岩石圈组成与演化,通过对羌塘高原地质演化的岩浆–变质作用记录的深入研究,限定了羌塘地块基底组成和高原隆升前初始格架的形成过程。
本书分为5章,主要内容如下:
第1章介绍羌塘高原形成的地质背景和南、北羌塘地块基底特征、古地理位置等,由王军、但卫、张修政、马义明、周金胜、唐功建、杨宗永、郝露露、王强、薛伟伟、张龙编写。
第2章介绍古特提斯洋与新特提斯洋演化的蛇绿岩记录,由张修政、但卫、胡万龙、郝露露、王军、王强、张龙编写。
第3章介绍羌塘古特提斯洋演化的岩浆–变质记录,主要由但卫、张修政、王军、王强、张龙编写。
第4章阐述羌塘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俯冲、闭合的变质、岩浆记录,主要由张修政、马林、郝露露、胡万龙、杨宗永、王子龙、范晶晶、孙鹏、唐功建、王强、张龙编写。
第5章阐述羌塘古生代—中生代地质演化,主要由王强、但卫、郝露露、张修政、王军、王子龙、欧权、齐玥、张龙编写。
羌塘地区地质简图
摘 要
羌塘地块夹于拉萨与松潘–甘孜地块之间,北边通过金沙江缝合带与松潘–甘孜地块相连,南边通过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与北拉萨地块相连,羌塘地块本身又被龙木错–双湖–澜沧江古特提斯缝合带分为南、北羌塘地块。针对羌塘地块古生代—中生代岩石圈组成与演化的这一关键科学问题,选取羌塘地块古生代—中生代岩浆岩、变质岩和龙木错–双湖–澜沧江缝合带中的蛇绿岩作为重点研究对象,通过岩石学、年代学、地球化学、古地磁学和岩石大地构造学方法,并结合前人的构造、沉积和地球物理资料,对羌塘高原地质演化的岩浆–变质作用记录开展了深入研究,限定了羌塘地块基底组成和高原隆升前初始格架的形成过程。
初步查明了北羌塘地块可能具有新元古代(828±7 Ma)的变质基底,南羌塘都古尔早奥陶世(480~465 Ma)片麻状花岗岩可能为其基底岩石;北羌塘地块于二叠纪晚期(约259 Ma)位于近赤道的古纬度(–7.6°±5.6°N),并在二叠纪期间与华南板块一起向北漂移。
龙木错–双湖–澜沧江缝合带南、北两侧地块上石炭统—下二叠统地层中的碎屑锆石年代学以及前人的古生物资料,证实该缝合带是一条能够分隔不同地理环境及古生物区系的重要地质界线,为经历了多阶段演化的古特提斯洋主洋盆残迹。
基于岩浆岩的研究,揭示古特提洋向北的俯冲在北羌塘形成了晚泥盆世—中晚三叠世(370~233 Ma)火山弧,在约233 Ma南、北羌塘碰撞、龙木错–双湖古特提斯洋闭合;在南羌塘地块识别出两期(290~285 Ma、239 Ma)基性岩墙群,形成于被动陆缘演化阶段,其中早二叠世岩墙群是地幔柱成因的羌塘–潘伽大火成岩省的一部分,其形成与俯冲板片拉力和地幔柱的共同作用有关,这也导致了早二叠世东基梅里陆块的裂解和新特提斯洋在二叠纪打开,而中三叠世基性岩墙群形成则与俯冲古特提斯板片回卷期间导致的被动陆缘拉力增强有关;北羌塘地块在晚三叠世中期—早侏罗世(220~191 Ma)进入后碰撞伸展阶段。
厘定了羌塘中晚侏罗世—晚白垩世(170~68 Ma)岩浆岩时空分布格架:晚中生代(中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晚期和晚白垩世)岩浆岩主要分布于南羌塘地块,晚侏罗世—晚白垩世(148 Ma、90 Ma)钠质玄武岩和辉绿岩零星分布于北羌塘地块;班公湖–怒江缝合带洞错榴辉岩约177 Ma的变质年龄证实班公湖–怒江洋向北俯冲至少开始于早侏罗世之前;南羌塘中晚侏罗世—早白垩世(168~125 Ma)发生了大洋高原的平坦俯冲,导致了俯冲侵蚀作用,平坦俯冲的板片回卷触发了125~104 Ma的南羌塘岩浆爆发和金属成矿;结合班怒带115~85 Ma岩浆岩时空分布的特征,揭示了特提斯洋沿着该带发生了东向西穿时(115~85 Ma)碰撞,并逐渐闭合,之后南羌塘地块在晚白垩世中晚期(79~75 Ma)进入了陆内岩石圈伸展演化阶段。
点击图片可跳转购买
全书内容系统全面、资料严谨翔实、结构逻辑清楚,极大地推动了青藏高原古生代—中生代岩浆岩、变质岩成因与岩石圈演化的深入研究。本书可供地学专业的科研、教学等相关人员参考使用。
本文摘自科学出版社2025年5月出版《羌塘地块古生代—中生代地质演化的岩浆 - 变质作用记录》一书,内容有删节。标题为编者所加。
(本文编辑:王运 wangyun@mail.sciencep.com)
地球为你而转!
欢迎关注:赛杰奥(sci_geo)
科学出版社地球科学订阅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