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场江南丝竹
(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江南丝竹广泛流传于江南地区,过去民间凡是大型集镇或地区,必有一支以上的江南丝竹乐队,或称“清音班”“国乐社”,农村居民在婚丧嫁娶时请一支丝竹乐队来助兴,也是常有的事情。
20年代,江南丝竹传到了上海,逐渐形成热闹喜庆与高端优雅两种风格。而大场,作为上海的城乡结合部,则完美地把两种风格恰到好处地融合在了一起。
大场新华民乐队历史悠久,能追溯到最早的创办人叫朱贵(1925年),大场人,在1950年前后,乐队中来了一位民乐高手张仲翔,各种民族乐器几乎样样精通,在他的带领下,乐队的演奏技能上了一个档次,保留了几十首民乐合奏曲,代表作有“百花争艳”“田野春风”等。乐队参加市级以上活动多次,与来自海内外的各个专业江南丝竹乐队同台献艺,获得优秀演出奖、优秀创作奖。
点击观看视频
月浦锣鼓
(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月浦锣鼓有着悠久的历史,传说在清朝末期,月浦地区有个秀才在京城做了官,深受百姓爱戴,百姓们送了他八面鼓。秀才衣锦还乡时,便在八面鼓的鼓沿上扎上绣有张果老、汉钟离、蓝采和、铁拐李等八仙形象的彩绸,引起了轰动,这也就是流行于上海市宝山区月浦镇、罗店、罗南、江湾一带的“八仙对鼓”(也称“八拍对鼓”)。
改革开放以来,“八仙对鼓”融合了山西的威风锣鼓、太原锣鼓、四川的闹年锣鼓以及浙东锣鼓等优秀鼓种,在原有的基础上形成了新型的“月浦锣鼓”,扩大了乐队编制,创作了一批优秀曲目,并成功走向了舞台。
点击观看视频
顾村民歌民谣
顾村有着悠久的文化传承,在民间,反映劳动的歌谣比比皆是,同时也不乏出类拔萃的诗人,元代张揆、明代刘沛霖、清代杨大征、民国彭公望等文人墨客均有诗歌佳作流传至今。20世纪初,顾村的刘春山把民歌民谣加以创新,以“搭棚戏”为号召,把报载新闻编成段子演唱,被誉为“滑稽三大家之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张进元、陈根清、陈文学等民歌手怀着翻身的热情,创作了一批广为流传的劳动歌谣。60年代《上海农民诗选》收有刘行王宗康等人民谣作品。
改革开放后,“泰和诗苑”等一批民间诗社相继成立。2002年顾村镇被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列为“诗歌创作实践基地”,被上海市教委列为“儿歌教育”科研项目。《新民晚报》《经济日报》《少年日报》《宝山报》及上海东方电视台等多家主流媒体先后宣传报道了“诗乡顾村”的动态和成效,顾村民间诗人和学生的百余首诗歌、童谣作品由文汇出版社结集出版了《诗乡和韵》诗选。顾村镇被上海市文广局命名为“诗乡顾村”,文化和旅游部也授予顾村镇“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荣誉称号。
宝山谚语
宝山谚语是上海方言的一个分支,却受其自身地域、历史和社会发展的多种因素而自成一体。在历史的长河中,历代宝山人民创造了浩如烟海的歇后语、谚语、方言,散见在各种文献和文学作品中,流行于男女老幼心中,倾吐在人们嬉笑怒骂声中,长久不衰地活跃在人们的口头上。
宝山谚语涵盖了自然、地理、历史、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内容,形象而完美地保存劳动生活的经验,妙趣横生、五彩缤纷。传达出现实生活中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集哲理性、劝诫性、科学性与知识性为一体,其简练生动、诙谐的语言风格,深入浅出的表达方式,贯穿了语言实用性的原则。
宝山谚语是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沉淀,散发着清新的泥土芳香,展示了前人的聪明才智,闪烁着朴素的哲理光辉。通过它可了解不同时期的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加强人与人之间的认同感,从而激发其内心的乡愁和爱家乡的热忱。对农耕文化的总结和农业生产指导,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点击观看视频
隔着屏幕都能闻到肉香,夜晚宝山这里烟火气十足
从“倒数第三”到特级教师,她用爱与智慧点亮学生心灵
全天候“营业”,三座公园焕新开放
通讯员:姚存卓
编辑:秦天宇
资料:规划宝山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宝山官方微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