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长 2100 字,阅读大约需要 3分钟
减负,我们“减”了多年,学生的过重课业负担依然没有减轻。减负依然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个沉重话题。
什么原因?抛开社会因素,从我们教育自身来讲,说到底,就是没有做到从“根”上“减”。“根”是什么?“根”就是课程、教材、考试。减负,要收到实际效果,必须从这三项做起:减少课程设置,减少教材所学内容,减少考试难度。否则,我们无论怎么“减”,“减负”最终只能停留在口号和形式上。
现在我们中小学开设的课程越来越多,越来越细,加之相配备的课本、练习册等也越来越厚,学生的书包从小学起就倍显沉重。同时,对孩子们学习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考试的难度越来越大。
应当说,让孩子多学些,学深些,初衷是好的,但殊不知这样做的结果,对我们成人的期望来说是“揠苗助长”,“欲速则不达”,而对孩子们的学习来说则是“吃多嚼不烂”,“过犹不及”,还会扼杀孩子们“好奇”、“爱学”的天性,落下“厌学”的毛病。
看看我们现今的孩子们,有多少是白天在学校上了一天学,晚上回到家或到“托管班”写作业,还要弄到小半夜。不仅如此,双休日、节日和寒暑假日,他们还有“一对一”或“一对几”以及所谓“小班”、“大班”的课要上。应当说,这种状况在我们的很多地方并不鲜见,并已成为常态。显然,这种常态是不正常的,更不是应当有的。
实际上,作为基础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在学校里并不是学生所有的学习都需要编入课程,配有教材,纳入考试的,而应当依据不同学段、不同年段,有不同的安排和要求。
比如劳动、健康、心理、国学、书法、阅读、科学、校本课程等等,都可以纳入到日常班队团和学校的活动中,以及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等这些基础文化课的学科教学中,没有必要单独开设。
不仅如此,基础文化课的教材内容也应当充分考虑到不同年龄、不同年段学生的实际,以“应知必会”的最基础的学习为主,要以基础性为核心,充分体现出符合学生学习实际的渐进性、系统性、应用性,切忌盲目地搞所谓的拓展、迁移、探究,更不能把系统的知识搞得东一块,西一块,“碎片化”。教材,即课本,是老师的教学之本,学生的学习之本。这是“减负”的重中之重。好的教材一定要让孩子在老师的指导下,都能学得会,用得上。同时,老师在教学中,也一定要坚守“以本(教材)为本”的原则,既要面向全体,为每一名学生负责,还要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兴趣所在,兼顾培优、补差和发现、发展他们的兴趣和特长。
至于考试,有教,有学,就要有考。考试是学生学习成果的检验,也是老师教学效果的反馈。无论小学、中学,考试都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的是考什么,怎么考,如何赋分,如何看待和运用考试结果。
首先,考试应本着“教啥考啥、学啥考啥”的原则,控制难度,缩小梯度,重视信度。还要与课程设置、教材编写一样,考试科目的安排和命题,也应保持相对的稳定。重稳定,慎变化。这点也是非常重要的。“时移世易”。我们知道,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但“变”不能脱离实际,不能违背孩子们的成长和学习的规律。为“变”而变,只能说是折腾。
以“中考”来讲,在当前我们还没有普及高中教育的情况下,中考虽然是带有“选拔”性质的考试,但从完成义务教育的角度讲,更应是带有“验收”性质的考试。这样做,不必担心出现“整齐划一”的局面,也不必担心发现不了学习“尖子”,埋没了“人才”。这样做不过是高分更多了,分差更小了。其实这是好现象。因为人的天赋虽各有不同,但总体来说,没有天壤之别。“天生我材必有用”。把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打好,会有更多的学生冒“尖”,有更多的学生将来或可成为国家的高端“人才”。
下面单说一下音乐和美术的考试。据说有些地方的学校为了体现对“美育”的重视,不仅把音乐和美术纳入了中考,还要记入中考总分。我们说,纳入中考可以,记入中考总分未必恰当。美育和体育一样,在孩子们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都是不可或缺的,但通过中考的方式来强化,未必是个好办法。就拿体育来说,近些年来,各地陆续都把体育纳入了中考,记入总分,并且权重逐年加大。不能说这样做没有起到作用。但看看现在我们孩子们逐年攀高的近视率,看看列队时比较普遍存在的站立一会儿就有要晕倒的现象。我们是不是该想想,难道孩子们的健康是靠体育中考“考”出来的吗?同样我们也该想想,孩子们的审美观也是靠美育中考“考”出来的吗?
实际上,不仅在体育、音乐和美术的学习上,包括在其它各门的文化课学习上,学生们的爱好、特长都会有所不同,他们的发展前景也一定会有所不同。过重的课业负担不但会造成孩子们在文化课的学习上早早出现“两极分化”现象,造成一些孩子不爱学习,乃至厌学,甚至弃学,同时在此种情况下,即便出现了少数的所谓“学霸”、“尖子生”,也未必都会成长为全面发展的健全人才。因为在过重课业负担的压力下,孩子们很难真正做到自主学习,主动学习,更谈不上有时间和精力自主地、主动地去多看一些自己喜欢的书,多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
知识是学不完的,学习没有止境。孩子们的学习和成长不仅需要课堂和校内,更需要课下和校外。只有把课程、教材、考试这几项压在孩子们身上的过重课业负担彻底减轻下来,让孩子们少学一些,学浅一些,才会更有利于他们成长为优秀的人才。
作者 | 朱靖华 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分校原校长
本文选自朱靖华校长著作
《做朴实教育》
校长派投稿邮箱:xzpxzzk@163.com
作者丨朱靖华
编辑丨智库君
我们在一起,可以成为改变的力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