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警惕乳牙“甜蜜陷阱”!
揭秘奶瓶龋防治攻略!
—西安工会医院·西安康复医院—
![]()
近日,西安工会医院口腔科接诊了一位特殊的患儿:2岁的萌萌(化名)因长期含着奶瓶入睡,导致上颌四颗乳切牙出现大面积龋坏,牙齿表面布满黑褐色斑块,夜间常因牙痛惊醒。经口腔科医生刘潇潇检查发现,萌萌的龋齿已发展至牙髓,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影响恒牙发育。这一案例并非个例,西安工会医院口腔科每年接诊的奶瓶龋患儿占比高达30%。刘潇潇医生指出:“奶瓶龋是婴幼儿最常见的口腔疾病之一,但许多家长对其危害认识不足,导致孩子错过最佳防治时机。”
从“甜蜜喂养”到“牙齿危机”
![]()
1. 定义与发生机制
奶瓶龋,又称“喂养龋”,是一种因不良喂养习惯引发的婴幼儿龋齿。其核心诱因在于:
长期夜间喂养:
婴幼儿含着奶瓶入睡时,乳汁或配方奶中的糖分长期附着于牙齿表面,与口腔细菌结合产生酸性物质,腐蚀牙釉质。
唾液分泌减少:
睡眠期间唾液冲刷作用减弱,牙齿失去天然保护屏障,龋坏速度加快。

2. 危害远超想象
疼痛与感染风险:
龋齿深度发展可引发牙髓炎,导致剧烈牙痛、牙龈肿胀,甚至引发发热等全身症状。
颌面部发育受阻:
咀嚼功能下降影响营养吸收,乳牙早失可能导致恒牙萌出空间不足,引发牙列不齐、咬合异常等问题。
心理与社交障碍:
前牙龋坏影响发音清晰度,孩子可能因牙齿外观自卑,产生社交恐惧。
预防奶瓶龋:五大黄金法则
![]()
01
戒断奶瓶时间表
6月龄:
引入学饮杯,逐步训练孩子用杯子喝水。
12月龄:
戒除夜间奶瓶,避免含奶入睡。
18月龄:
完全停用奶瓶,改用敞口杯。
02
科学清洁口腔
出牙前:
每次喂奶后用无菌纱布蘸温水清洁牙龈。
乳牙萌出后:
每天用指套牙刷或软毛牙刷轻柔清洁牙齿表面,3岁后可使用含氟牙膏(米粒大小)。
03
喂养方式改革
避免含奶入睡:
睡前1小时停止进食,喂奶后喂少量清水漱口。
控制夜奶频率:
1岁后夜奶次数不超过1次,且需清洁口腔。
04
定期专业防护
口腔检查:
每3-6个月进行一次口腔检查,早期发现龋齿风险。
窝沟封闭:
3-4岁乳磨牙完全萌出后,及时进行窝沟封闭以预防龋齿。
局部涂氟:
根据龋风险评估,每半年涂氟一次增强牙釉质抗酸能力。
05
饮食管理要点
控制零食频率:
减少糖分摄入,避免频繁进食导致口腔长期处于酸性环境。
避免黏性食物:
如软糖、饼干等易附着牙齿的食物,进食后及时漱口。
牙齿健康关乎全身健康,而日常习惯正是预防疾病的第一道防线。西安工会医院口腔科始终致力于科普宣传与专业诊疗,呼吁家长和孩子共同关注口腔健康,从纠正每一个伤牙小习惯开始,为灿烂笑容保驾护航!
稿件来源 | 口腔科
内容编辑 | 外宣办 刘泓畅
稿件审核 | 口腔科 李 虹
发布审核 | 外宣办 谭晓青
《西安工会医院·西安康复医院宣传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