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晚,在我国西北多地内蒙古、宁夏等地夜空出现不明发光飞行物,引人瞩目。目击者称,该物体呈绿色光芒,速度极快,瞬间消失于夜空之中。
![]()
宁夏王女士于当晚21时23分左右,在盐池县前往吴忠市区的途中目睹了这一现象。她描述该发光物体位于西北方位,下降速度极快,整个过程持续仅两三秒。阿拉善地区目击者亦称听到疑似物体坠落声响。
针对此现象,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苟利军研究员推测,该发光体可能为一颗进入地球大气层的小行星,其与大气摩擦产生尾迹,绿光或因含镁元素所致。
![]()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焦维新教授则表示,从视频资料分析,该物体疑似流星体,但亦不排除人造物体坠落的可能性。绿光则与物体自身成分相关。该事件的具体性质尚待进一步考证。
发绿光的流星体可以获取哪些重要信息?
发绿色光的流星体,实为进入地球大气层燃烧并发出特定光线的流星,于天文学、行星科学及大气科学领域具有重要科研价值。
![]()
首先,此类流星体的化学成分蕴含丰富信息。其绿色光芒常由镁、镍、铁或铜等元素激发产生。通过光谱分析,科学家得以确定这些元素的含量比例,进而推断流星体的来源,例如小行星带、彗星或行星碎片,并洞悉其原始天体的矿物组成。
其次,流星体的轨道与来源亦是研究重点。通过观测其轨迹、速度与方向,并结合大气层模型,可反推其入大气层前的轨道,进而确定其是否源自特定小行星带、彗星轨道或行星际空间。若其轨道与已知天体匹配,则可推断其母体,为研究太阳系早期演化提供重要线索。
再者,流星体与大气层的相互作用亦具科研意义。流星体的燃烧高度与速度变化可反映大气层的密度、温度与化学成分。绿色光芒的强度或与大气中特定气体的比例相关。分析光强变化,有助于研究流星体与大气摩擦时的能量传递和物质剥落过程,为理解高超音速物体与大气的相互作用提供数据。
![]()
最后,流星体的物理特性亦可藉由观测推断。发光强度和持续时间可间接推断流星体的大小与形状。若流星体在高速下未完全解体,则可能表明其内部结构较为致密;反之,易碎流星体可能更快瓦解。
火流星是否对人类构成威胁
大家都知道,火流星划过夜空的壮丽景象令人惊叹,但其潜在威胁却鲜为人知。最新研究表明,火流星对人类的威胁主要体现在物理破坏、电磁干扰、健康影响及撞击风险四大领域。尽管实际危害概率较低,但科学监测与预警仍是防御关键。
![]()
首先,火流星的物理破坏不容小觑。直径超50米的火流星若未完全燃烧,可能撞击地表,引发类似1908年通古斯大爆炸的灾难,当年这场事件摧毁了2000平方公里森林。
即使不发生直接撞击,高空爆炸产生的冲击波同样危险—2013年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事件中,火流星爆炸导致7000栋建筑损毁、1500人受伤,威力堪比小型核弹。
而火流星碎裂后形成的陨石雨,虽然个体较小,但高速坠落仍可能击穿屋顶、伤及行人。
![]()
除了看得见的破坏,火流星还会带来看不见的电磁干扰。它在高空飞行时电离空气,可能干扰无线电通信和卫星信号,导致航班导航失灵、应急通信受阻。GPS定位系统也可能因此出现偏差,对航空、航海等高精度领域构成潜在威胁。
健康影响同样值得关注。夜间火流星释放的强光可能引发短暂视盲,尤其对天文观测者风险较高。更隐蔽的是,陨石残骸可能携带重金属或放射性物质,通过降水渗入土壤与水源,长期危害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
面对这些威胁,人类并非束手无策。全球科学家已建立起严密的监测网络,通过巡天望远镜和卫星系统实时追踪近地天体。
![]()
虽然NASA数据显示直径1公里以上小行星撞击概率为百万年一遇,但防御准备从未松懈。各国正在测试动能撞击器等新技术,未来或能主动偏转危险天体。
最后
专家提醒,人们无需过度恐慌火流星的威胁。科学界已构建多层次防御体系,通过提前预警和技术干预可化解绝大多数风险。当下次仰望流星许愿时,我们不仅能欣赏自然奇观,更能感叹人类智慧构筑的守护力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