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周年同学会发言稿
徐君达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六十年,在历史长河中不过弹指一挥间,但对我们而言,这是大半生的光阴,是从青葱少年到白发老年的漫长旅程。今天,我们从四面八方,带着对青春的追忆,对同窗的牵挂,相聚在这里共同见证这份跨越半个多世纪的情谊。此时此刻,我的心中唯有感恩、感动。
回想过去初中的三年时光,仿佛还能听见教室里的琅琅书声,看见操场上年轻学子奔跑的身影,想起运动会上的“初三(2)班,加油!”呐喊声;元旦文艺演出上的“再过二十年,我们来相会”的激扬歌声,穿透心灵,荡气回肠;回想起在柔石楼上,听杨象富老师对代数的解题方法的讲解,在柔石文学社听王学渊老师为我们毕业班写的“骏马为你们起程,大海为你们扬帆。的诗歌;那时候的我们,分享过一块橡皮,传阅过一本小说,共用一个圆规和直尺,当我们在操场边的柳树下畅淡有梦想,有奋斗,有奉献的人生,这些美好记忆,像一坛陈年的酒,越久越醇越品越香。
六十年前的同窗之缘,是命运赐予我们最珍贵的礼物,感谢恩师,您用知识的火种点亮了我们的人生,用严厉与慈爱教会我们成长;感谢在座的每一位同学,是你们的陪伴,让青春不再孤单;是你们的真诚让岁月多了温度。更要感谢时光,他或许带走了我们强壮和矫健,却留下了最纯粹的情谊,让我们在两眼老花,迈步缓慢时,依然能喊出彼此的名字.
六十年风雨,我们走过不同的路;有人叱咤风云,有人默默耕耘;有人历经坎坷,有人平淡安然。但今天,所有的标签都已褪去,我们只是,当年的那群少年。人生如书,翻到此刻才真正懂得:功名利禄终会随风而逝.唯有真情与健康,才是生命的最厚重的注脚。看着彼此眼角的皱纹、霜染的鬓角,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懂得珍惜,珍惜每一次相聚,珍惜还能相视而笑的时光.
亲爱的同学们,今天的相聚,不是为了沉湎过去;而是为了让回忆,照亮余生。愿我们带着少年的赤诚,岁月的馈赠,继续笑对人生;愿我们保重身体.守护家人:看子孙茁壮,享四世同堂:更愿这份同学情谊,像天上的星辰,始终熠熠生輝。
同时谢谢大家,积极支持举办这次宁海中学65 届初三(2)班毕业 60周年同学会,还要感谢筹备小组的各位同学,不辞辛苦奔走联络.落实安排,为成功举办这次同学会作出了巨大贡献。最后,让我们举杯-一敬永不褪色的青春!
敬地久天长的同窗情!
敬我们共同走过的六十年!
谢谢大家! 2025.5.10
相聚同乐园晚霞尚满天
——宁海中学65届初三(2)班举行毕业60周年同学会
文|罗晓明
敬爱的俞老师,
亲爱的同学们:
春风送暖,百花竞开,我们在美丽、幽静的同乐园又相聚了。在此,先让我们对提供优美场所、以善事为乐的社会贤达、校友胡教明先生致个深深的谢意。我相信大家的心情一定特别舒畅,因为我们在这里共庆毕业60周年。整整一个甲子了,在人生的旅途上,是够漫长的了,可同学们相聚在一起,那青葱岁月的点点滴滴又会浮现在眼前,那是真正幸福的时光啊!
虽是简单的同学会,其实也是不易,毕竟岁月不饶人。是浓浓的同学情让大家不辞劳累从上海、嘉兴、杭州、宁波和本县各地赶了来。特别是赵振华同学尚在康复中,仍由夫人陪护从嘉兴赶来,精神可嘉、令人感动。即便是宁海的同学,不少人也是克服困难前来的。热心才有热情,是一种共情。当然,还有几位同学或路途遥远、或身体状况、或联系不上未能到来,但我相信他们的心还是向着我们这个中心的。现在,我们班只有33位同学了,今天能到28人,已经相当不错了,说明我们的向心力是很强的。
这次同学会是华乃仁首倡的,他热情高,在宣传发动和安排上做了大量工作。任青和联系、购物又收费,郁起钤承担了餐饮、录像等任务,费神费力,足见诚心。做任何事都要热心人,五十周年同学会我们筹备了很长时间,这次虽有设想,但在观望,乃仁及时提出正合众意,获得共鸣,进展很顺利。
我们的主心骨俞老师虽九十高龄,仍兴致勃勃参与,我们很感动。古人云,人生七十古来稀,又说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餐,说明年纪大了出门有风险,人家也谨慎接待,这是人之常情。连我们奔八的也有顾虑,不少都是由子女接送的,何况俞老师。而我们都能大老远的跑了来,说明大家乐于相聚胆子也大,更说明时代进步寿命普遍增长我们都还健康着呢!
光阴荏苒,50周年同学会好像还是刚刚的事,顷刻间60周年就到来了。哪有这么快的?所以就有同学坚持说上次相聚是55周年,说明岁月已不容我们计算了。对时光的飞逝,自古以来就有许多的比喻和形容,什么光阴如箭、日月如梭,光阴如白驹过隙,还有一瞬间、一眨眼间、弹指一挥间,都是指时间过得飞快。若以今天信息时代的词汇去描述,就更为神速。其实时间还是那个时间,只是各人感觉不同。这与年龄、经济状况、个人生活的顺逆相关联。青少年如旭日东升,急盼着早日长大,及早完成学业成就事业,就会感觉时间缓慢;年长者生命有限,感叹时光不再,就希望时间过得慢些;衣食无忧者总会觉得时间过得太快,而处于病痛之中的又会度日如年。
往事并不如烟。赞美苦难,那很无耻;回避苦难,那很懦弱。我相信我们那个时代过来的人都曾有过度日如年的艰难感受,我是有过刻骨铭心的记忆的。冬天,特别是雨雪天,衣衫单薄赤脚上学,一脚脚下去像是被咬了去的痛。踏进教室脚是湿漉漉的,就急在地上来回走动以求快些干燥,然后就盘腿坐在长凳上,不时用双手去揉搓那僵硬、麻木又发痛的双脚,嘴里不由地发出“嘶嘶”的低吟。实在不好受,没心听课,心里巴望冬天快快过去度刻如年。我似乎觉得从没吃饱过饭。每天到校后不久肚子就“咕咕”作响感觉饿了,因为本就没吃饱的。饥肠辘辘中盼不到放学度时如年。若第四节是体育课就更没劲了。吃饭是不要小菜的,三二口一碗就下去了。母亲看我吃饭会笑着说:“看你吃饭真味道。”当我吃了两小碗还想盛些时,母亲就说:“好了,还有哥妹弟弟呢!”我只得放手。她又会说:“真罪过,连饭都不能让你吃饱。”盘桓农村十几年,年近三十,前途茫茫,度日如年。我家吃口多,仅凭父亲微薄的工资艰难度日。父亲深知一家人嗷嗷待哺重任在肩,总是将工资一分不留全交母亲。精于持家的母亲精打细算却也是燥砻糠打不出油,总是首先买好柴米油盐必需品再作分配,小菜是少有考虑的。但总还挨不到下月八号,寅吃卯粮是难免的。月底总会向相对宽余些的邻居借上几元,到下月八号马上归还,能不度日如年?今人是无法体会那时的生活的。记得我读完初中还没尝过解放鞋的味道,几乎长年都是赤脚。上山斫柴赤脚,下乡做了农民还赤脚,挑200多斤走在砂石机耕路上竟也能赤脚……幸我们兄弟几人能吃苦耐劳,我从七、八岁开始借了锄头跟人家去捡番薯生、洋芋生、花生生,早早就去斫柴了。那捡的小小的洋芋加上水煮了掺和些米麦粉美其名曰糯米圆,美美地吃了甚为高兴,因为是自己劳动的果实呢!以后就到处去开荒种植,以小哥为主力。特别是从生产队分得一石多沙滩自留地后就更做得个焦头烂额,而我们总视为珍宝。说实在,从小学到初中,我的课余、假期几乎全化在劳作上,根本没心思学业,读书成了摆设。我也不知我的书是怎么读的,因为我的课本总放在学校课桌里从不带回家,家里从不读书,作业总在学校完成。平时看见英儒、国宝、青和等几个比较接近的同学能悠闲地玩耍,心里极为艳羡,也想开个小差,但在小哥的带领下脱身不得,却也深知活儿非干不可,只得坚持。夏天里放晚学后,看到一批批学友从龙冲潭我的地边涌过去螺蛳潭游泳,而我只能在地里挥汗如雨,心里既有些难为情又有些不平却也无可奈何,只能待天黑才摸到溪里去泡个澡。直到临毕业收了最后一次粟米,生产队收回了自留地,我才以为从此可以解脱,我已做饱了。谁知更大的苦难已在眼前,那生活的苦不堪言才是真正的度日如年呢!肯定有同学比我更艰苦的,相信大家心里都有一本帐。岁月深处的酸甜回忆,滋味依旧,快乐依旧。
感谢改革开放,我们走向新生终于赶上了新时代,经济、生活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如今更有了小康、安逸的晚年。遥想当年,我是绝不敢奢望有今天如此幸福生活的,所以,我是非常知足的。能丰衣足食、生活安定,复又何求?今天还有一些人在怀念那个年代,真不知是咋个想法。有个成语叫做痛定思痛,怎能好了伤疤忘了疼?若让极左“四人帮”得逞,继续不断折腾,能有今天这样的生活?相信大家是明智的。所以,我们的日子就过得越来越快了。我们虽有过窘迫的日子,却显然比父辈们幸运多了。因为他们的中老年正值收入少、饥饿多、负担重,就有了更多的悲苦。少年苦不算苦,老来苦才是人生最大的苦。想到上一辈的苦难,我常悲切呢!更大的区别是,我们先用上空调、冰箱,然后是手机、电脑,玩起微信微博抖音甚至人工智能A1,可以说赶上并融入了现代化,而他们却无缘,这么一比,我们还是幸运的。我们的下一代正赶上好时光,都是大学毕业,有的读上研究生、博士后,实现了我们梦寐以求的愿望,寄托了我们的理想,是我们最大的快乐和安慰。潘为娟女儿还成了钱江电视台的主播,就更出彩了。
有人说,同学会是最没意思的事,平时不能相互帮助,只是若干年聚一次吃顿饭。到了聚会,几个有点职务或挣了些钱的总会聚在一起神侃,同学会成了他们炫耀的场所,让大部分人做了弼马温,同学间也不平等。这些官们款们或许会出几钱,却会吆三喝四让人难堪。这种情况在功利性特强的当今社会不仅存在,而且非常明显,绝对会影响大家的积极性。我说这不是同学会而是论功行赏会,绝对是庸俗乏味的,而我们班就不存在这种情况。我们班没有官员大款,活动经费AA制,大家是平等的。组织者也是热心自愿,不会颐指气使。俞老师教育出来的学生中规中矩,谨小慎微,少有功利,就少了些弯弯绕,所以我们一直能持久相聚,和谐相处,就显得难能可贵。同学间应该相互关怀,比如同学有了特殊困难或出了什么大事的,大家就要施以援手,才能体现同学间真正的友谊,体现出同学会的意义。
我常会想起同学们的勤勤恳恳、老老实实。那时,校园里种满了蘋果梨,夏天台风季节正是梨子成熟的时候,味道比现在长街的翠冠梨好多了。树冠不高,那翠绿中微黄的梨子挂满枝头。一夜风雨后,地上落满梨子是那么的惹人眼,都是成熟好吃的呢!要知那时可是食物短缺时期,但全校来往的师生没一个人去检。就让它烂掉白白浪费?我就觉得殊为可惜。是大家大度?一是纪律,又为面子。不妨作个设想,若放到校外,相信顷刻间便会抢得不剩一个。我班不少同学好像还是自发组织的,将一只只梨子捡来上交老师。而且,课间或夜自修还会时时去巡视,这在全校恐怕就是唯一。我就看见邻班有人趁着夜色朦胧钻进园子摘梨,我虽有几分眼馋却不会学样,也不会去举报。我历来有些想法,既然公家的东西个人不能享用,交给老师叫他怎么处理也是费思量。所以,我从不参加捡梨,也不会去巡视,但对同学们的纯洁无瑕还是认可的。
我们班与坦坑大队结对,农忙假常去那边劳动。1963年秋,同吃同住同劳动,全班同学到坦坑帮助生产队割晚稻半个月直至结束。我与潘功豹等四位同学一小组吃住在队长张高田家,夜里打地铺睡在堂前楼顶。我们放稻滩干得非常卖力,我常领先。所以到下放农村时,乡亲们都喜欢。我会讲些笑话,又寻机与农民开玩笑常引得大家哈哈大笑,气氛甚为和谐。功豹大笑后马上会一本正经地瞪起眼睛阻止,又轻声说要注意影响,我就暂时收敛一下,而后又寻找机会。因为我常会了解他们能否吃饱饭,这在那时也是敏感的话题。一晃六十多年,此情此景犹在眼前,而功豹离去已三十多年了。那时我就觉得被排在班长功豹的辖下是老师有意让他来约束我的。我甚至觉得先后与学习努力、成绩优秀的吴君雄、徐君达、朱顺永、项根章一桌也是俞老师有意为之,想让他们帮助影响我。只是我不识抬举,自行其是,成为另类。当年不读书的我,若干年后竟突然省悟,嗜书如命,却也是我料所未料的。其实哪是我不爱读书呢?民以食为天,时有衣食之忧,我哪有心思?而一旦有空课外书我还是看了不少呢!
因与坦坑有感情,我们时会约上几位同学去看望。一次过年前的放学后,我们四人同去。我到队长高田家正好赶上他家在忙着捣年糕,厨房内全是人。朴实少言的高田妻子急忙让两个后生拉住我双手,她从楼上端下甏甏罐罐,将我上下四个口袋塞满花生、南瓜籽、蚕豆、番薯糕之类,还让一青年做了四个年糕鸭子,用块饭布包了非让我带走,足见他们的亲情。算来厚道的高田队长如今已有九十多岁,他一家可好吗?四人会合,他们分享我的战利品吃得津津有味,但有人认为拿了年糕鸭子甚为不妥,还说做鸭子的青年(后来才知他还是我小哥初中时的同学)是富农的儿子,会让我们的阶级立场不稳。于是,我急步跑回,趁他们不备,抛到面床上转身就逃。他们一时明白后急呼不止,总以为我是客气,其实是我承受不了阶级立场的压力呢!
不几天,坦坑生产队专门派人送来好几脚箩的年糕,说让同学们分享。我心里着实高兴,却又被俞老师以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坚辞让抬了回去。农村自分田到户(责任田)几年后粮食顿时富足,早已恢复了年底捣年糕的习俗,而我们居民仍吃基本口粮还是半饥半饱,只是不必吃番薯藤粉、玉米芯粉、糠粉之类罢了,可仍吃不上年糕。这一时期的居民是很羡慕农民的。我真想能分上几块,还可让家里人都享个口福,相信多数人都会这么想却不会说。眼看着他们抬了回去,我也只能望之暗叹了。以后我们换了大队,我就再也没去过了。现在坦坑早已成为城内,大片良田都建了房子,我就住在旁边,而那时从宁中出发,弯弯绕绕的田岸路,我们觉得很远。城市化损失了很少良田,是历史上从没有的。
1964年初夏,我们班去白溪大队帮助割小麦。每天清晨出发,自带半斤米(口粮没有半斤)分配到各户吃中饭。天热活累又要表现积极大家干得很累。因为老实,中饭也不敢吃饱,到临晚回家我路都走不动,记得一次还暗暗流泪了。大家齐心协力竟在三天里完成。为酬谢我们,他们在第三天盛邀我们吃晚饭。宽畅的祠堂大厅摆下四、五张八仙桌,有鱼有肉有酒有十几碗小菜,在那时足可称得上丰盛。终于可以饱饱享用一顿了,饥肠辘辘的我内心里非常高兴。但耳风又听说俞老师已开过班委会,只许吃饭不能吃菜,我的内心似乎被浇了凉水有了几分忐忑。吃饭时,大家默不作声,低头只吃洋糕之类食物,从未动过筷子。短缺经济时期,大家的肚子都是干燥没油水的,又是紧张劳动后就会更加饥饿,若能吃顿加有油水的饱饭,于成长中的我们是何等需要,相信大家内心里都是这么想的,但大家却如奉了圣旨似的缚了手脚不敢动。现在想想,俞老师如真的作过吩咐也是太老实了。试想,我们倒贴工钿自吃饭,付出辛勤劳动,他们酬谢吃顿饭又有何妨?这也说明那个时期的宣传力度之大,众人不敢违背。那个时期,高层享受特权,而对下层是绝对要求吃苦耐劳艰苦朴素的。没有陪客,我回头看看,祠堂外唯有几个小孩在张望。我心里嘀咕,已经办了酒席了,酒不能喝小菜总该吃些呀!看着红烧肉我直咽口水,我已不知多久没进过口了。不由的,我将筷子伸了过去,却迎来了众人惊异的目光,让我顿时缩手缩脚,筷子久久停在空中不敢下去。这个潜台词我是懂的,你怎么能去吃肉呢?但筷子已伸了出去,我岂肯空手而归,这一块我是一定要去夹了来的。我已属不安分的另类了。吃在嘴里满口生香回味无穷,是那么的滋润。我还在想着,要是允许,这一碗我都能吃下,那该有多好!但我还敢第二块吗?当我最后一个离席时还恋恋不舍地回望几眼,这几桌的小菜都是纹丝不动。我们这些同学是何等老实,实实在在的小绵羊呢!我没有挨批评,说明俞老师并没有严格规定就又几次后悔了,为什么不多吃点?如今有鱼有肉餐餐可吃,还会这么贪婪?可那时我们偏偏什么都缺,饭都没得饱,那正是我们的青少年时代呢!以后我又想,假如换了邻班,是一定会吃个碗底朝天的。我们班本份朴实是一体化的,即使长大了也难以改变,性格决定命运,早已定下了。所以我相信,这个同学会是一直能聚下去的,也是有意义的。著名作家刘心武说:“观戏的最大意义和乐趣,是沉浸于艺术中,在我们人生之旅中镶嵌进美丽的停顿。”我想我们的同学会也能在人生中镶嵌进一些“美丽的停顿。”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十年虽快,变化也大,就在这两年里,又有六位亲爱的同学永远的走了:杨方眉、朱顺永、董克理、柴国宝、陆明光、王怀慈。多么熟悉的名字,音容笑貌犹在眼前,能不让人心有戚戚、黯然神伤?我曾为三人讲了话又写了文章,实是为他们作了传记,就永远留传下去了,至少能让他的后后代看到。世上有多少同学,又有多少同学会,能为同学作传的有几人?这份情义岂是金钱可买的?这就是亲密的同学之情,我认为是有意义的。我也说过兔死狐悲的话,不免几分悲情,却也是大实话。人生就是这样在不断地告别和失去。我们已到了这个年龄,可要想通透!时间于我们何等金贵,我们且行且珍惜。
同学们,我虽不知大家的具体情况,但今天看大家的精神状态都是不错的,这是最大的财富。“廉颇老矣,尚能饭否?”饮食是第一位的。有一定食量,荤素搭配,注重营养,偶尔喝点小酒,悠哉乐哉身体一定健康。适当锻炼,每天走健步保持脚力最适宜老人不可懈怠。心态好平心静气又笑口常开大有裨益。想想还是我们潇洒开拓。年轻人忙于工作,照顾下一代有压力,而我们如今已放弃又有钱有时间,可以无所顾忌、尽情放纵,才是真正的自由。多交朋友隔三差五聚会聚餐说天说地海阔天空;人生苦短,与人为善,若能适当慷慨付出更是皆大欢喜。人生本就孤独,只有友情、亲情、爱情才能解脱分毫,放开脚步走出去吧!
网上有说七十以上老者有四大杀手:忧郁症、自闭症、痴呆症、失忆症。我想这都是不体动少脑动造成的。如何防护?聊天可以预防老年忧郁症;吹牛可以避免老人自闭症;说疯话可以防止老人痴呆症;胡说八道可以消除老人失忆症。照我说,读书画画写文章可以消除所有症,愿大家快快行动起来。
欢聚虽只一天,而心动、兴奋是长久的。自接通知起,大家的内心已在激动,开始安排联系,盼着早日到来。分离后,大家必然回味无穷,甚至在遥想着下次的相会,思念绵绵无绝期。
我们越老越亲,而且将越来越难相聚了,所以,我提议,下次不能再待十年太久了,应该改为五年一聚才对,不知大家意下如何。衷心祝愿下次相聚全员到齐。我曾说过,我们要六十周年、七十周年、八十周年一直聚下去,我们的生活是美好的。
罗振宇说:“在没有什么目的性的地方,专注而认真地为自己、也为别人找到意义,这是一个人最好的活法。”我们就照着这么做吧!
春风不语,吹走了时间;时间无言,卷走了从前。愿我们珍惜当下,照顾好自己,保重身体,守住安康,幸福永远!
与大家共勉。
罗晓明
2025.5.10
六 秩 聚 首
徐君达
六秩光阴似水流,重逢笑吟映旧眸。
校园往事如烟绕,浩瀚情谊伴春秋。
课堂书声萦耳畔,廊间笑语忆同舟。
霜雪难磨同窗谊,岁月长歌共白头。
耋慕耄年
袁富望
玫瑰盛放终有期,游子一堂述说师。
岁月无情乌发染,同窗友谊众皆知。
深秋西屋夕阳照,淡月晶霜凝叶迟。
本辈平庸劳碌命,尔猜白寿挂谁枝。
甲子相会
袁富望
欣逢甲子不寻常,幸会妪翁问候康。
天道公平同等日,人程长短命裁量。
清心多听晨光曲,安顿周全夜睡香。
一首民歌伴吾老,十年冠耄享荣昌。
- End -
乡土宁海公益平台
@关注我们就是最大的支持@
对话主编请加微信:
□ 文章:罗晓明、徐君达等
□ 照片:同学会
□ 编排:天姥老人
□ 审核:水东居士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